生猪产业作为传统农业的“一块肥肉”,今年低迷的行情,让生猪养殖散户大量退出市场的同时,也加快了规模养殖的步伐,工商资本和返乡农民工成为其中“主力”。笔者在重庆市多个区县发现:要吃上这块“肥肉”,也不是那么容易。
新增出栏生猪九成来自规模养殖
据统计,作为老牌畜牧大区,合川区现有年出栏百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1670余家,千头以上的211家,万头以上的6家。
“近年来,合川区生猪规模养殖发展势头强劲,主要得益于返乡农民及工商企业老板对生猪产业的投入。”合川区畜牧局副局长王承华介绍,今年该区新发展52家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绝大部分由上述两者所建,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规模化养猪代表未来发展趋势。”重庆市农委畜牧处处长吕祖德说,更充足的资金与更高的管理水平,使规模猪场在为市场提供稳定肉源的同时,也更好地保障了猪肉的质量和安全。
三块“绊脚石”制约规模化养殖
要办个规模化养猪场,并非易事。笔者在多个区县调查时发现:“地”、“食”、“钱”是目前阻碍重庆市生猪规模化养殖的三块“绊脚石”。
“地”是指难以找到合适的养殖场地 在合川区钱塘镇采访时,有不少养殖规模在3000头左右的业主说,现在想扩大规模都很困难,更别
“食”是指价格天天见涨的饲料 对于规模养殖场来说,工业化饲料是性价比最高的猪食。但是,其涨幅却令不少养猪场扛不住。周华兴是黔江区华松养殖场的业主。今年8月他去买饲料,发现价格又涨了,每吨从去年的3600元涨到当时的4600元。这样算下来,养1头猪仅饲料就要比去年多花1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