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华东最大牛市 外地牛唱主角
打着正宗招牌 黄牛肉很俏销
在市区03省道和二环路附近,生炒黄牛肉和卤黄牛肉是一些农家乐饭店的招牌菜。相比水牛肉,土黄牛肉质更为细腻,受到本地消费者青睐。
昨天早上,记者途经03省道金东区赤松镇仙桥路段,只见路边一家黄牛肉馆将“正宗黄牛肉”的招牌挂在店门口吸引顾客。店老板说,他店里的牛肉绝对正宗,宰杀的是本地农户养的土黄牛。
市区兰溪门市场二楼鲜肉摊位,两户紧挨着的经营户在卖牛肉,摊位上方也挂着“正宗黄牛肉”的大字招牌。摊主朱春棠在市场上卖黄牛肉已有25个年头。据他妻子介绍,他们摊位上卖的牛肉是从金华牲畜市场上采购的黄牛,运到屠宰场宰杀,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要卖掉两头牛肉。
昨天记者看到,朱春棠摊位上的牛肉价格按不同部位,一公斤卖68~80元不等。国家统计局金华调查队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我市牛肉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4.9%。市物价局发布的市区集贸市场商品价格监测数据也显示,牛肉价格从今年7月开始一直往上涨。牛肉价格上涨,肉牛货源偏紧是主要原因,全市肉牛市场供不应求,本地土黄牛更是物以稀为贵。
婺城区塔石乡岱后村委会主任傅伟富说,他们村养了不少黄牛,由于土黄牛肉好吃,养的牛不用牵到市场上去卖,买牛的人会自己找上门来收购。
土黄牛生长慢 散养户在减少
记者从市畜牧兽医局了解到,去年全市肉牛出栏13856头,肉牛养殖以农户散养为主,规模养殖户较少,养殖区域集中在婺城区蒋堂、罗埠、汤溪、塔石、箬阳等地。据统计,养殖户中年出栏1~9头的有4006户,年出栏100~499头的只有6户。
婺城区塔石乡畜牧兽医站站长傅树根说,塔石乡肉牛养殖量达500头左右,其中土黄牛300多头,其他都是“西门塔尔”等杂交品种。这些牛平时大多放养在山上,很少有农户集中饲养。
李樟山是婺城区沙畈乡六苟村养牛户,他家养了五六十头土黄牛,这些牛也都放到山上散养,平时只要早晚照看一下就行。李樟山说:“土黄牛生长速度太慢,小牛犊养到两三百公斤要3年左右时间,有的牛还养不到这个分量,一头牛就算养大能卖一万多元钱,算下来每天也就赚十几元,跟外出打工没法比。”六苟村有70多户农户,以前家家户户养牛,现在只有40多户养牛户。“年轻人出门打工了,养牛的都是老人。”李樟山说,他想扩大养牛规模,联合村中的5户养牛户成立了黄牛合作社,但资金困难是个问题。
婺城区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周文仙说,婺城区黄牛养殖数量目前保持在1500~2000头,黄牛数量减少,跟农户养牛积极性不高有关,主要原因在于牛是单胎动物,繁殖率低,一年能生下一头小牛的母牛产仔率算高了,生长周期又长,养殖效益不明显。
牛市交易活跃 外地牛占九成
位于市区姜山头330国道边的金华牲畜交易市场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牛交易市场。邵祝明是市场里的一名经纪人,也是市经纪人协会副会长。牛市经纪人以前叫“牛牙郎”,在牛贩子之间充当中间商,邵祝明干这一行已经有36年。
邵祝明说,市场里像他这样的经纪人有60人,这60人通过各自手头掌握的牛贩子,将外地牛贩运到市场里出售。邵祝明说,现在市场里交易的牛主要来自江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牛市一般逢农历一、四、七交易,近期单日交易量在1000头以上,九成以上是外地牛,其中40%是黄牛,60%是水牛。这些牛通过经纪人的手,最后又销往市区、周边县市以及杭州、宁波、温州等地。
“交易日如果运到市场里的牛少于30车(一车牛30头),金华市场上的牛肉价格就要上涨。”邵祝明说,正是有了这个交易市场,金华牛肉才不至于上涨过快。
“牛市行情现在正开始旺,到了年底牛价还要涨。”邵祝明说,为了价格便宜,现在有牛贩子到云南边境买牛,有的甚至到缅甸、越南收购,但运到金华,一车牛运费就要1.3万元,牛肉价格自然高了。
市场前景看好 奶公犊新牛源
周文仙说,近年来,居民肉食结构不断调整,消费者日益青睐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等优点的牛肉,对牛肉需求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猪肉;尽管牛肉价格不断上涨,但养牛农户在减少,从养殖到屠宰加工,整个肉牛产业链存在牛源缺少的困境。
“肉牛不像猪一年能生十几二十头,没有大的基础母牛基数,很难短时间内提高肉牛养殖数量。”周文仙介绍,今年肉牛市场前景看好,一些养殖户已经看到其中的商机,纷纷扩大养殖规模;我市是南方最大奶业基地,选择优良肉用品种,如用“安格斯”、“西门塔尔”等品种与本地奶牛杂交,对所生的杂交改良奶公犊进行育肥,能够破解肉牛牛源紧张的局面。
据了解,全市存栏成年奶牛将近1.5万头,产仔公母比率各半,照此推算,每年产下的奶公犊有六七千头,过去这些奶公犊主要用于制备血清,没有多大的肉用价值,如果运用杂交技术进行改良,能有效解决我市的肉牛牛源问题。
周文仙说,利用金华本地奶牛养殖优势发展肉牛养殖,不仅减少了从外地引牛的疫病风险,同时增加了当地奶牛养殖户的养殖效益,实现肉牛养殖和奶牛养殖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