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团队管理
团队管理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对成员的思想和行动进行部门建设、功能建设、部门协调、业务水平提高的管理行为。
1组织建设
(1)组织建设是要建立领导班子核心;制定选择领导班子成员标准;制定班子成员的行动纲领;统一班子成员的核心思想;以及班子成员分工的考核、监督、激励措施。
(2)组织建设的目标是在既定战略前提下,分解目标、成立部门,为解决事物准备人力和机构基础,是管理的横向延伸。
2职能建设
(1)职能建设要在机构和人力准备好之后,在组织或集体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充实、深化和提高部门内部的工作内容、办事效率或科技水平的管理工作,是组织建设的延续,是一个有机体的功能单位。
(2)职能建设的是推动企业动态发展的源动力,管理的重点是部门之间的联动效应,是管理的纵向衍生。
3组织建设与职能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
组织建设与职能建设两者既统一又有区别。两者分别有自己的不同性质、属性和指导作用,统一起来共同构成了一个有共同意愿的人群在实现共同目标时的意识和功能单位的结合体,在广义上称为团队管理或组织管理。两者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定义和内容;只有两者在企业内部都明确的情况下,职能和责任才能得到发挥。
总之,在企业不断成长的过程中,组织建设效应越强,职能划分和功能越来越细,办事效率(数量和质量)越来越高,管理效益越来越大。
二 蛋鸡品种
现代蛋鸡的遗传育种的特性是高产、适合笼养、在高密度饲养条件下抗病力强、蛋壳质量优良。在我国进口的主要蛋鸡品种有,罗曼、海兰两个主流品种。罗曼鸡种体型大,料蛋比在2.3~2.4:1,高峰期产蛋率90%~92%,人工授精率可达92%~94%。在海兰鸡种当中,褐壳鸡体型中等、粉壳与白壳属小型鸡,料蛋比在2.2~2.3:1,高峰期产蛋率92%~94%,人工受精率可达94%~98%。两者相比,海兰蛋鸡是比较适宜的饲养品种。
另外一方面,由于中国养鸡环境复杂,区域密度大、生产秩序混乱、防疫监管难度大,都造成了近几年疫情流行严重。因此,要使高产品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对饲养管理、疫病防控、饲料营养等方面做到细化管理,严格落实。
三 防治体系
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建立在科学严谨的措施管理之上,运用“防重于治”的生产观念,需要综合建厂选址标准、流通环节控制、防疫接种、疾病监测及治疗等方面考虑,科学权衡管理措施,才能为鸡群饲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1选址条件
天然的隔离屏障和自然净化环境应作为选址标准的先决条件。
对于种禽企业来讲,要远离养殖密集区,不提倡搞大规模、大群体饲养,一旦发病,难以控制,且经济损失难以承受。
选择地势较高、平坦干燥、排水良好、易于处理废弃物和背风向阳的地方。
远离工业密集区、人流、车流密集区,避免疾病交叉传播等。
2流通环节控制
物品流通环节控制是降低疾病交叉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际操作工程中,要重点做到以下几方面:
坚持从无病源地引种,保护本场区生物安全环境。
把流通环节控制当做日常管理的一部分,重点做好进出本场区的人员,车辆,物品(饲料,工具,蛋托)等,做到严格的消毒处理。
在疾病流行季节坚持自给自足,做到与外界无交叉接触;同时,本场区内部也要对舍内、舍外进行有效的环境消毒。
3免疫注意事项
免疫接种是提高鸡体对特定病原抵抗能力、减少易感动物的重要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疾病流行情况:疾病流行情况是制定免疫程序的重要依据之一。通常要考虑区域流行疾病、日龄流行疾病、季节流行疾病三方面因素,确定重要预防疾病。
抗体消长规律:是制定免疫密度的依据,通常考虑的因素是抗体提升和下降的周期,通过一定的检测手段和保护值,确定下次接种间隔长度。
适合的疫苗毒株:选择疫苗要根据疾病的个性和共性来判断所要接种的类型。因此,在选择疫苗时,要综合考虑近期的疾病流行情况和变化趋势,接种的疫苗才有保护价值。
正确的接种方法:毒株的不同,对附殖的器官或细胞要求不同。例如,新城疫、传支属于嗜呼吸道毒株,一般通过点眼或滴鼻的途径;而喷雾免疫,鸡体接受到的病毒含量和鸡体对强毒株攻击的保护率相当有限;鸡痘毒株对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则有很高的亲和力,选择刺种。一般情况下,冻干苗点眼、滴鼻;灭火苗采取注射的方法接种。
免疫的作用:增强机体对特定疾病的抵抗能力,提升抗体均匀水平,减少易感动物的数量。
4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是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之一,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内,采集有效信息集中处理,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实施过程中注意考虑以下几点内容:
区域监测:指通过观测管理范围内以外一定里程数的疫情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鉴定,进行决策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意义在于能为疫情防控争取处理时间,具有宏观指导意义。
场内监测:根据外部疾病流行趋势,对本场区疫情的发生系数做出可行性评估,为切断传播途径或降低病原体含量提供参考依据。
微观监测:是反应有机体内部理化指标对特异性病原体的抵抗能力的一种检测和评估方法,HI抗体实验是临床上较常使用的主要手段。
饲养指标监测:指通过处理采食量、体重和蛋重等数据,反应机体与外部环境因素的一种判断方法,是鸡群在生长、发育、生产过程中监控的重点对象。
药物检测:是根据病原体分类特点与化学药品之间的特异性,衍生的一种鉴别方法,可用在病毒性与细菌性疾病的鉴定。通常细菌性疾病在饲喂或注射抗生素情况下,治疗效果明显,时间短促;而病毒性疾病则治愈之间较长,且对急性流行性病毒病难以有效控制。
5疾病治疗
治疗是检测或观察到发病症状后,采取对鸡群健康状态恢复的补救措施,“早发现、早识别、早治疗”,是给药的重要原则。实践中,通常有以下冶疗方面:
西医治疗:西医(化学药品或手术)治疗,侧重于机械性去除,通过破坏细胞壁、细胞膜,裂解遗传蛋白等途径,杀灭病原微生物或降低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内含量的方法。在发病早期控制,有显著的作用。
中医治疗:中医的治疗侧重于功能性治病,即通过改善器官功能,平衡脏器之间的协调关系,达到驱除疾病的治疗目的。诊断基础是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原理;治疗以“泄其有余,补齐不足,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的诊疗原则;预防方面,由于动物体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动物体的阴阳必须适应四季的变化,否则容易引起疾病。
生物制品治疗:是用“病原体”致弱、灭活或取致病基因片段增殖等,由人为主动接种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一种方法。如,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等疾病发生时,紧急接种对型的生物制品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其它:在实际生产中,有的疾病通过调整饲养密度、改善通风环境、增加温度或湿度等措施后,对疾病的恢复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小结,不论使用哪一种治疗方式,对疾病进行正确的分析,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对症的治疗手段和有效药物,讲究循序渐进的方法都是必要的。
四 饲养管理
1后备鸡群
合格的后备鸡群是产蛋性能充分发挥的保证;纵观产蛋鸡饲养全程,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基础。
体重、均匀度:培养体重、均匀度一致的高品质后备鸡群,首先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基础;其次,在对免疫应答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在疾病流行季节,通过分析发现,首先发病的鸡群通常是在后备鸡群培育过程中体重、均匀度管理不良的鸡群。
良好的免疫基础:是产生高抗体水平的先决条件,也是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础。要保证基础免疫扎实,在生产中不仅要有良好的饲养环境,还要使用安全的生物制品:如使用SPF鸡胚制作的疫苗,拒绝疫苗带毒;生产工艺水平高,吸收好、无残留,免疫应激小等。
无重大疾病感染:在后备鸡的培养过程中,无传染性支气管炎、法氏囊、传染性贫血、慢呼等影响产蛋或免疫抑制疾病的病史,才能为高产蛋性能打下基础。
2日常管理要点
日常管理是“量变到质变”,“由点成面”的渐进工作基础,对于养鸡工作者来说,需认真制定以下几方面的管理措施:
例行工作检查:主要项目有,鸡群状态(分布、精神、死,异常鸡)、水,料情况、设备是否正常运转(风机、加温设施、光照控制器、水线调压器、所有的电源开关等)、以及温度、空气质量、粪便等相关事项,对于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及时采取措施。
采食量、体重、产蛋、蛋重:递增、稳定的采食量是实现高产、稳产的物质基础。采食量下降,会出现体重、产蛋、蛋重等一系列连锁下降,这种效应会导致鸡群体质下降,在疾病易感季节会造成疾病的暴发。所以,持续监测鸡只各饲养阶段的对保证产蛋性能尤为重要,特别是在19~40周龄。
蛋品质量:鸡蛋品质的变化反映了鸡只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也反映了鸡只的产蛋需求。因此,在鸡蛋质量出现异常时,要及时调整或增加相应的物质。比如,在鸡群进入45周龄以后,蛋重变大、颜色变浅、蛋壳变薄,这就需要降低饲料中蛋白的含量;而蛋壳变薄则要增加与平衡饲料中钙、磷水平。
死淘:对于高密度饲养的鸡群,死淘率是检测异常情况的重要指标。产蛋鸡的正常死淘率在2%0,对于超出范围的情况要及时解剖鸡只,诊断情况,做出客观处理。
带鸡消毒:带鸡消毒时降低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重要生物安全措施。不仅能够降低疾病发生的几率,还能够净化空气质量,起到降低粉尘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微生物耐药性、消毒药品种和消毒剂量三者的关系,做出适时调整。
虫鼠鸟害:环境中的有形生物也是传播疾病、增加养殖成本的因素。在管理中,要注重采取灭鼠、灭蚊、防治鸟害、驱虫等相应措施。
涉及环境控制五要素的标准、实施和校正(具体见环境控制部分)
3环境控制
环境是影响生长、生产和保证鸡群健康的重要管理因素。如果实际操作长期偏离控制标准,将诱发生理或微生物性疾病的发生。所以,采取正确、适合的环境管理也是生产稳定的保障措施之一。
光照:光照刺激对生物体生长、繁殖的影响是一些动物特有的生理现象。鸡只在性成成熟以后延长光照会刺激开产,光照的持续刺激会使鸡群达到生产高峰,并维持一定的时间。现在使用的光照程亭是从19周龄体重达标后由9或10小时增加到29周龄的16小时,采取先急后缓的增加方法,从光照方面增加产蛋的稳定性,减少脱肛率。有的养殖户采用15小时光照程序,待鸡群从高峰开始下降的时候,逐步增加到16小时,对延长高峰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通风:通风的作用有增加舍内氧气、排除有害气体、降低粉尘和浮游微生物含量。日常管理中和温度是矛盾的,所以,在设计通风方式时,要充分考虑通风与保温的平衡,才能为鸡群创造适宜的生产环境。混合通风是一种不错的通风方式。
温度:是鸡群对环境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育雏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是稳定、均匀、逐步下降;给温的原则是标准与鸡群状态相结合的看鸡施温。产蛋阶段要求适宜温度在13~28℃,但对温度的稳定性事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北方的寒冷季节,过大的温差会引起AI、ND的暴发,给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湿度:对于育雏期(1~56日龄)是至关重要的。前期控制在65%~40%,高温高湿会造成雏鸡中暑,微生物的快速繁殖;低温高湿会使雏鸡感觉寒冷等现象都不利于鸡群的健康生长。对于产蛋鸡,在干燥寒冷的季节会引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诱发其它病毒性疾病的发生。
密度:是鸡群的生存空间。实践证明,高密度、大规模饲养会增加疾病发生的概率。一旦感染某些传染病会给疫病防控增加难度。
五 营养
水和干物质(能量、蛋白、维生素、矿物质)是蛋鸡营养的构成部分,是维持生命、进行生长、繁衍的物质基础。
1饮水
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广泛参与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代谢。日常的饮水是动物体获得水源的主要途径,由于水的获得是从食道而入,所以,蛋鸡的饮水必须做到无污染、无鸡群易感菌。要求在日常管理中,做到定期检测水源或用氯制剂消毒(氯离子对鸡体无害)。主要控制的细菌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霉菌等易发病原。另一方面,要定期做饮水线路清洗,剔除积累的污垢,降低微生物繁衍的几率。
2饲料
饲料营养是动物体获取能量、蛋白、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必备物质,为生长、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供应。现代蛋鸡的营养技术完全能够满足当前鸡群品种的生产需要,在经营管理中,还要考虑以下方面内容。
根据品种特点确定营养配方:不同的鸡种对营养的需要不一样。罗曼鸡的特点是体型大、采食量高、耐粗饲;而海兰鸡是中小型鸡,采食量相对较低。假如两者用相同营养水平的饲料饲喂,则会出现脂肪过多,脱肛数量增加;或者出现营养水平不够,产蛋性能不能得到发挥等结果。所以,饲料营养的设计,要严格按照育种公司提供的营养水平实施。
优质能量、蛋白替代品:饲养蛋鸡的成本70%以上来自饲料成本。近几年,饲料原料的上升是制约养殖效益上升的重要因素。选择流通环节少或安全的可替代产品,对于规模化养殖企业是增加养殖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
饲料形状对饲养的影响:饲喂蛋鸡的饲料有颗粒料和粉料。常用的是粉料,即用原材料混合粉碎后的饲料。粉料在冬季干燥通风不良情况下使用,会使粉尘过渡悬浮,会诱发鸡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而在夏季潮湿的情况下不易出现。颗粒料是原料熟化以后,破碎制成,可以有效的避免粉尘的出现,并且提高消化吸收率,但相对成本较高。选择性的使用非常关键。
更换饲料:饲养蛋鸡全程一般经过6次换料(雏鸡前期、雏鸡后期、青年、预产、高峰、高峰后期)。渐进式换料是常使用的方法,有的经过三天(1/3、2/3、3、3)全部换清;有的经过7天的时间过渡饲料。事实证明,渐进式过渡饲料,可以有效的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减少对鸡的应激。在养鸡生产中,不经过过渡、直接换料的鸡群,会表现出厌食,采食量下降、拉稀,过料等症状,影响鸡群的生长发育;严重的甚至造成肠粘膜损伤、脱落。另外,换料的时候在饲料中添加相应的药物和多维缓解应激也是非常比必要的。
饲料的保存:饲料保存要求干燥、防水,防潮、低温。饲料在潮湿的条件下储存,会结块、变质、发霉引起疾病的发生;高温会造成一些必须维生素和氨基酸造成破坏(氧化、酸败),影响产蛋性能等。
六 总结
综合国内蛋鸡养殖行业情况,蛋鸡养殖能否成功不是由单方面因素决定的,只有统揽全局,确定蛋鸡品种前提下,制定科学的疾病防治、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管理方案,才能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在宏观管理上要有科研团队作为动态技术支撑,有坚强的执行团队保障落实,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高竞争力,为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