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江苏宿迁泗洪螃蟹节激情四溢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10-19  

  泗洪——持续了一整天的9个花车方阵大巡游和以四河龙狮、青阳腰鼓、龙集跑驴等11个本土民俗方阵大巡演,勾起了泗洪人久远的回忆,一阵阵欢快的锣鼓声和民间艺人即兴中带着互动的表演,让十一届中国·泗洪洪泽湖螃蟹节回归到一个真正的“节”。

  在“蟹乡激情”的炙热氛围中,当晚举办的开幕式更是璀璨夺目光彩照人——巨大的艺术化的螃蟹从天而降,激起全场激情,正在成为这个苏北老城的时代性格。在泗洪县委书记徐德眼里,泗洪不仅“是一个用水韵诠释美的地方”,还是“用色彩绘就美的地方”,但在当前,更是“用激情创造美的地方”。前来参加开幕庆典的宿迁领导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源于重塑机关作风建设的泗洪“激情文化”,在当前并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的确很有价值。

  泗洪的激情来自哪里?徐德表示,泗洪的激情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激情,是泗洪人创先争优、赶超发达地区的激情。这种激情不仅是一种精神和文化,也是一种制度和政务创新。

  泗洪的“激情文化”,确对泗洪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就在9月份总投资73.2亿元的20个亿元以上项目集中开工,县长徐勤忠表示,截至目前全县共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2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9个,竣工亿元以上项目19个,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科技项目招商取得了新的进展。

  对于螃蟹节,泗洪县委书记徐德在致辞中表示:泗洪将以全新的思想认识、开放的思维方式、超前的发展理念谋划“螃蟹产业”,推动这一传统产业由实体经济向文化经济转型发展,让螃蟹产业成为老百姓创业致富的“黄金产业”。

  千年之前的宋人以“匡实黄金重,螯肥白玉香”来描述泗洪的洪泽湖螃蟹,而眼下,泗洪人遣词造句,归纳出泗洪螃蟹“名湖出好蟹”的本质,而用谐音谐意的“领鲜新食界”,来诉说泗洪人对自家螃蟹美好愿景。

  事实上,泗洪螃蟹早已盛名在外,“中国螃蟹之乡”、“中国有机蟹养殖示范县”、“中国水产百强县”等殊荣的背后,是这方水土的人们,用勤劳的双手更以超凡的胆识,走生态立县之路,将昔日洪泽湖西岸的荒礁滩涂,变成如今流金淌银的“黄金海岸”。

  位于洪泽湖西畔的泗洪县拥有洪泽湖水面111万亩,占全湖面积的40%。沿洪泽湖湖岸线165公里,占全湖的三分之二。湖内水生资源丰富、水草茂盛、水质清新、气候适宜、交通方便,是河蟹生长育肥的理想场所。

  至2011年底,泗洪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56万亩,其中螃蟹养殖面积45万亩,占养殖面积的80%,全县水产品产量10万吨,螃蟹产量3.5万吨,占总产量的35%,实现渔业总产值37亿元,其中螃蟹产值32亿元,占总产值的85%以上,4个大闸蟹出口资质企业,年出口螃蟹量340吨以上,出口量已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一。

  不辜负洪泽湖的自然禀赋,泗洪出产的洪泽湖大闸蟹具有青背白肚、金爪黄毛、个体硕大、品种纯正、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等特征。

  泗洪大闸蟹领“鲜”新食界,成一流的品质其秘诀是什么?泗洪县县委常委薛东风给出了答案。他认为:“首先是水。洪泽湖属于过水性湖泊,水流交换频繁,每年平均换水约11次,水域广、水源活、水质清,周围工业企业少,水质无污染。其次是草。洪泽湖平均水深1.5米,湖岸线长,浅水滩涂多,芦苇、莲藕、蒲草等各类水草繁茂,栖息在这里的螃蟹常在水草上爬行,与水草发生磨擦,犹如器皿在清水中不停地洗涮、上光。再次是气候。洪泽湖地处亚热带地区,水流平缓,风平浪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6℃,自古就是大闸蟹回游的主要栖息地。”

  名湖出好螃蟹,还得力于泗洪不断推广“河蟹生态养殖”、“河蟹健康养殖”、“河蟹循环水养殖”和“仿生态鱼蟹养殖”等养殖技术,喂养野生的螺蛳、贝类、小鱼、小虾等水产品种84种,为螃蟹提供了天然饲料。

  早在1996年的金秋,泗洪便在全国率先办起了“打造螃蟹产业品牌”的节会,从此拉开了“走水路,奔小康”发展蟹文化的序幕。徐德表示,泗洪前赴后继不遗余力地举办螃蟹节,就是要强力宣传泗洪螃蟹的产业地位和发展成就,让“世界螃蟹看中国,中国螃蟹看江苏,江苏螃蟹看泗洪”的美誉度大幅提升,“让泗洪螃蟹纵横江淮,叫板阳澄湖大闸蟹。”

  11届螃蟹节的节庆效应极大推动了泗洪旅游业的起步和发展。以“渔家美食节”为特色的美食文化声名鹊起,形成了“渔家美食一条街”;以“洪泽湖湿地公园”为特色,吸引中外游客“游大湖湿地,做深呼吸”;以“蟹王蟹后争霸赛”为民族风格的“螃蟹大舞台”,推动了泗洪“由大养蟹,向养大蟹、养好蟹”方向的转变;以“中国洪泽湖水产大市场”为载体,打造“苏皖边界商贸物流城市”,拉动城市化建设。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