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鲫鱼鳃出血病与大红鳃病区别及防治技术介绍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2-10-17

  鳃出血病

  什么叫鳃出血病?

  鲫鱼发病后,其主要症状为:常在池塘四周无力游动,不集群,在水中明显成黑色,俗称黑头;打捞病鱼上来,病鱼鳃盖肿胀,在鳃盖张合的过程中或鱼体跳跃的过程中,会从鳃部流出血水;病鱼死亡后,鳃盖有明显的出血症状;如果放入水桶中,水桶的水色很快变成血红色;常常伴随全身组织器官如鱼鳔、肌肉等处出血或充血;肝脏糜烂,脾脏、肾脏肿大。

  由于此病在鳃盖处淌血是一个非常显著且有别于以往发病鱼的症状,因此,此病在刚刚出现的时候,就被养殖户形象地称为鳃出血病,至今仍在沿用。

  鳃出血病的病原体是什么?

  初步认为可能是病毒。究竟是什么病毒,科研单位还在研究过程中。

  温度与发病的相关性如何?

  此病与温度密切相关。科研单位部分研究发现,温度一旦超过30 ℃,此病危害性减小;一旦低于10 ℃,其发病时间延长,死亡率低且呈慢性死亡。温度20-25 ℃,是高发期,且发病迅速、死亡率高,呈典型的暴发病特征。

  发病池塘除鲫鱼外,其他种类会不会感染发病?

  科研单位的研究表明,此病专一性很强,除了鲫鱼外,不会感染其他鱼类。

  引起鳃出血病的其它因素还有哪些?

  应激会引起此病的发作和流行。调查表明密度应激和化学药物应激是引发此病的最重要的两个应激源,第三个应激源就是换水。一个塘口即使出现了鳃出血病,如果有效控制应激源,此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就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大大减少养殖户的损失。

  有没有治疗鳃出血病的特效药?

  至今尚没有,许多方法正在研制中,有一些个案采用三宝高稳Vc和蛋氨酸碘的方法缓解了病情。要预防和治疗鳃出血病,必须应激防控技术、生态防控技术、疫苗防控技术和药物防控技术等四大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方有彻底解决的希望。

  大红鳃病

  什么叫大红鳃病?

  发病鱼在池塘的四周(尤其是池塘的下风或背风处)漫游,病鱼鳃丝发红(如西瓜的红壤),捞出后放入带水的盆中,会见到鳃丝恢复为原色,后期变为白色。

  病鱼腹部肿大,挤压后无液体流出;解剖后可见腹腔中有微黄色或清亮透明的腹水,腹水流出腹腔后会凝固成果冻状的胶体,但留在体腔中的腹水并不凝固;病鱼的肝呈花白或白色,病情严重的鱼肝脏有点像猪的肺叶,无弹性,甚至糜烂;胆囊肿大,胆汁黑色;肠道内无食物,肠内黏膜糜烂 。

  由于发病鱼的鳃丝特别鲜红,一旦放入水盆又会恢复原色,有别于以往发病鱼的症状,因此,此病被养殖户形象地称为大红鳃病,至今仍在沿用。

  鳃出血病的病原体是什么?

  此病至今没有查明病原,通常认为是弧菌或气单胞菌所致,但攻毒回感试验,始终没有得到大红鳃病的典型症状。

  温度与大红鳃病的相关性如何?

  此病与温度密切相关。临床调查发现:主要发生在梅雨季节,特别是水温22-26℃之间最容易发生,当水温高于26℃此类病会立即好转。

  有没有治疗大红鳃病的方法?

  此病能得到有效治疗,虽然尚不清楚其病原体。

  病情较轻(取样发现个别鱼体的鳃部有少量的鳃丝变红)池塘: 首先,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制剂(板蓝根)和维生素,起到保肝利胆的作用;其次,使用溴氯海因或一元二氧化氯等刺激性较弱的药物进行池塘消毒;第三,消毒后使用微生态制剂改良水质和底质;第四,始终维持良好的养殖池塘环境。

  病情较重(出现死亡)的池塘: 首先,在饲料中添加复方磺胺类药物进行投喂,连续投喂5天;其次,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制剂(板蓝根)和维生素,进行保肝利胆;第三,在使用内服药饵的同时,使用溴氯海因或一元二氧化氯等药物进行水体消毒;第四,消毒后使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水质的改良。

  注意:在发病的池塘尽量不要加排换水,不使用刺激性太强的消毒剂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