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大鲵养殖让陕西安康宁陕农民幸福有“鱼”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10-15  

  秋高气爽,阳光明媚。9月14日,我们在秦岭腹地的宁陕县了解到,近年来该县“以水为良田,向特色要效益”,依靠特色养殖,让农民过上了幸福有“鱼”的生活。一路穿行,我们看到的是:丰收的喜悦、幸福的笑脸,处处洋溢着祥和。

  “养娃娃鱼既不要多大的场地,又不费劳力,跟城里人养金鱼差不多。我两年养了100条,公司以每斤700元的价格回收商品鱼79条,目前我已净赚了4万多元。”城关镇龙泉村村民曹林宏自豪地说。如今,像曹林宏一样的商品大鲵养殖户全县已达1500余户,农民仅大鲵养殖业一项就人均增收逾千元。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我国特有的有尾两栖动物,有“活化石”之称。宁陕县水资源极为丰富,是绝佳的大鲵适生区域。过去在大鲵保护中宁陕县采取“管死”的办法,禁止捕杀和贩卖,也不准个人养殖,结果野生大鲵保护效果不尽人意,种群数量恢复缓慢。从2007年起,按照“保护中求发展、发展中求保护”的原则,宁陕县把大鲵养殖作为全民创业和“一村一品”重点产业加快发展,采取“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有力促进了大鲵养殖产业逐渐形成规模。

  “这些12厘米长的苗子,已生长大约一年时间。你可别小瞧它,市场价每条都不下500元。”“啊!这么贵?”“是啊,大鲵历来有软黄金之说呢。”在全县最大的大鲵养殖龙头企业——龙泉大鲵养殖有限公司,随着人工繁殖技术的成熟,养殖基地已形成全人工、原生态和仿生态三种大鲵繁育技术模式。公司总经理匡南学介绍说,基地内已建立省、市科技专家大院,先后攻克了大鲵养殖参繁率低、受精率低、孵化率低、幼苗成活率低和“苗、饵、疾”方面的关键技术难题,建立了大鲵种质资源库和全国首家大鲵原种基地。

  “过去由于盲目炒作,商品鱼市场价格不断攀升,消费群体不断萎缩。近年来价格逐渐回归了理性,从去年每斤最高1600元一路下跌,目前大约在800元左右。”匡南学说。为了让广大农户敢养大鲵,养得起,能赚钱,宁陕县针对大鲵驯养繁殖政策准入门槛较高的实际,对不具备办证条件的小规模养殖,由养殖户申请,县、市水利局先行备案,并办理《特种水产养殖登记证》,采用由已办证养殖场“大带小”的方式进行管理。

  宁陕县还以龙泉养殖场为中心,在东河流域建立了大鲵养殖产业园区,采用每养殖一尾大鲵种苗政府补助200元,繁育企业补助200元,农户自筹200元的方式,实行“基地+企业+农户”的新型养殖模式,由企业负责养殖技术指导、病害防治、保底价收购。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降低,使群众大鲵养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园区内已发展仿生态大鲵繁殖场38家,并成立了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从事商品大鲵养殖的农户有682户,繁种鲵4500尾,后备种鲵1.2万尾,年繁育种苗6万尾。

  “对咱农民来说,养娃娃鱼确实是个好项目。全人工(散养)模式投入比较小,很适合农户养殖。”城关镇龙泉村商品大鲵养殖户王明强扳着指头算了一笔账:从出苗到养成商品鱼一般需3年时间,按目前最低市场价格每斤700元计算,种苗和饵料投入约1000元左右,如果养到3斤左右,每条娃娃鱼的纯利润就在1000元以上。为了使大鲵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宁陕县按照“放一卖二”的原则,给予养殖企业批准经营利用额度。还专门成立了东河大鲵自然保护区,积极开展大鲵保护和救助活动,实现了在“保护中求发展、发展中求保护”的目标。近年来,全县先后向野外人工放流大鲵1850尾,促进了水生野生大鲵种群的保护和增殖。

  “以大鲵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让宁陕农民幸福有‘鱼’,并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该县水利局长袁琳隆说,截至目前全县仿生态大鲵繁育场已达93家,具有繁育能力的规模化大鲵养殖场80家,商品大鲵养殖户1500余户,养殖规模达11.5万尾,存量达到13万尾。去年全县实现大鲵产量371.6吨,渔业产值达到1.2亿元。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