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甲鱼养殖又迎来“黄金岁月”:需求持续走高,价格一涨再涨。然而,面对火爆行情,不少养殖户却越来越心慌:好行情能持续多久?会否陷入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怪圈?眼下正是阳澄湖大闸蟹上市之时,占全国一半产量的浙江甲鱼能否同样做到长盛不衰呢?为此,记者专访了主管部门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赵利民。
记者:浙江甲鱼为何能如此畅销?
赵利民: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甲鱼生产和消费国,而浙江甲鱼则在全国占了半壁江山。浙江甲鱼产业发展到如今规模,最根本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三点:
一是天时。浙江地处北纬30度线我国境内最东部,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具有适合甲鱼生长最优越的自然条件(甲鱼有自然冬眠的习性,北方因气温过低不利于甲鱼生长;南方则因无冬眠过程而影响甲鱼品质)。二是地利。甲鱼作为药食同源的水产珍品,其滋阴补虚的功效历来为江浙地区百姓所推崇,甲鱼食补成为习俗,再加上区域经济发达,消费水平较高,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三是技优。上世纪80年代,我省率先在全国突破了甲鱼温室养殖、人工繁育等技术,在市场需求拉动和高额投资回报驱动下,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此外,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裕、政府政策扶持等也为我省甲鱼产业发展提供了无可比拟的环境优势。
记者:甲鱼曾经从每斤200元跳水到10元,如今行业重新红火起来。当前的价格走势与上一次高峰期有什么不同?甲鱼产业应该怎样走出多与少的供求怪圈,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赵利民: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省甲鱼至少经历了明显的三涨三落过程。
1993年左右,甲鱼价格一路攀升到每斤250元左右,而甲鱼养殖也是“万家投入、遍地开花”;但盛极必衰,受产量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1996年初甲鱼价格开始直线下跌;尽管2001年甲鱼养殖开始回升,大量投资促使2003年甲鱼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的15.6万吨,随即出现暴跌,2004年春节后,杭州温室甲鱼价格最低时仅8元/斤,出现了全行业亏损。2006年至2007年甲鱼养殖又一次进入高潮,单价最高达25元/斤,随之而来的生产积极性引来了2008年至2009年再次低谷期。甲鱼产业的涨涨跌跌,恰好印证了市场经济的铁律: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左右收益及投资投资反过来又影响供求。
2010年以来,甲鱼市场行情出现了上升拐点,价格稳步回升,目前我省温室甲鱼价格最高30元/斤、池塘甲鱼50元/斤。与前几年相比,当前甲鱼产业发展中有一些新亮点:一是市场需求扩张。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以及甲鱼美食营养、滋补强身、药用免疫等功能认同面的扩大,甲鱼消费区域和数量逐年增加,价格趋于稳定。二是技术不断完善。目前我省的中华鳖日本品系、清溪乌鳖等2个国家认定的新品种正逐步成为主要养殖品种,苗种繁育、健康养殖、病害防治、高效低耗等技术(模式)的广泛应用,使甲鱼养殖成活率、商品率及成本控制水平大幅提升。三是品质更受关注。相当数量的生产者已从过去单纯注重产量增加,向关注品质品牌、环境控制等转变。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夯实市场、技术、品质三大基础,即:以扩大消费领域和延长产业链来拓展需求空间,以新技术研发应用来实现降本增效扩容,以严格的品质控制来保障和提升市场占有率。
记者:涨涨跌跌之后,浙江甲鱼未来能否继续甲天下?对产业主体有何建议?
赵利民:目前浙江甲鱼已有了较好的产业基础。从我们主管部门的角度看,下一步关键,是要“占领两头,规范中间,做强品牌”。
沿着以上这条主线,产业主体发展将更为顺畅。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谋划:一是占领种苗制高点。对原有品种不断提纯复壮,同时持续选育和开发新品种,储备一批新品种,保持领先优势。二是占领精深加工制高点。要加大对甲鱼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应用力度,着力开发多样化产品,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三是规范甲鱼养殖生产。四是着力打造品牌。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市场主体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发挥优势,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