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参南养”一哄而上,产量大增,销售价格却低于成本价
闽海参养殖恐大幅降温
本报记者 陈聪文 郑晓华
近几年一进入10月,霞浦县溪南镇就有大量养殖户络绎不绝地前往大连、山东两地采购参苗。然而今年10月已进入中旬,与该镇很多海参养殖户一样,养殖户龚为明还在纠结今年是否应该继续采购参苗。养了5年海参的龚为明因为今年亏损严重首次感到茫然无措。
福建海参逆袭产参大省
溪南镇,面积103平方公里,位于霞浦县西南方,是闽东的水产养殖大镇。据当地养殖户介绍,该镇的海参产量占整个霞浦的70%以上。
近几年,福鼎、霞浦一带的养殖户通过技术突破,将原本只在大连、山东等北方海域养殖的海参实现了“北参南养”。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大量资本进入养殖市场,产量也随之呈现大幅增长。仅在福建霞浦县一地,今年的刺参产量就达到1.5万吨左右,比去年多了一倍多。
由于海参养殖的水温条件比较苛刻,每年的11月到次年4月,福建海域水温较低,“北参南养”的养殖过程也就主要在这个期间。
据福建省海洋渔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90年代开始,鲍鱼养殖从大连逐步往南转移到山东,直至福建,如今福建的鲍鱼产值已经占国内鲍鱼总产值的80%。
而霞浦海参养殖户对海参养殖会一哄而上,与鲍鱼成功南移的经验不无关系。霞浦当地一些养殖户告诉记者,几年下来,很多人的养殖规模从原先的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投入资金多至几千万元的也不在少数。
亏损严重养殖户信心不足
近几年,每年10月开始,闽东的海参养殖户就会到大连、山东两地采购规格较大的参苗,经过南方海域养殖,到次年4月、5月,就可以进入市场销售。霞浦县溪南镇的海参养殖户林先生告诉记者,去年11月,投资海参养殖的人数达到高峰,参苗的价格从原先每斤80-90元涨到了每斤140元。
由于水域的海参养殖过于密集,加上海水污染,今年海参养殖虽然基数大,但产出却从原先一斤参苗产3斤多海参降到一斤参苗勉强产出2斤海参。
同时在网箱设备投入、人工成本高企的环境下,整体算下来,每斤海参至少要卖80元左右才能保本。
让许多养殖户想不到的是,由于养殖规模大幅增加,加上大连、山东等地的收购商趁机压价,海参的价格一落千丈,每斤收购价不到60元。
龚为明告诉记者,他去年前后共投入300万元,仅收回100多万元产值的海参,其中价值约50万元的海参由于滞销,目前已经制作成干货库存在家。他透露,他的亏损在当地还算小的,有些养殖大户亏损达上千万元。
由于亏损严重,当地很多养殖户对海参养殖失去了信心,不得不放弃让他们连续尝了好几年甜头的海参,一些养殖户在收完海参后就把渔排网箱等低价贱卖了。养殖户林先生告诉记者,去年买入40万元左右的渔排网箱,6月份卖掉仅收回不到15万元的处置款。林先生说,处理掉这些网箱后,准备不再从事水产养殖了。
亟需建成海参加工企业近期将成立海参协会
“今年海参养殖户出现大面积亏损的现象并非偶然。”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林琪研究员说,在“北参南养”让南方养殖户初尝甜头之后,近三年来福建海参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一哄而上的养殖局面。海参产量的加大,造成市场上的需求过剩,而南方海参的主要销售市场在北方,再加上我省海参加工企业不多,此时,北方的海参收购商就趁机压价收购,造成养殖户大面积亏损。
据霞浦县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海参收购价格普遍偏低,当地政府部门也采取了相关措施,比如派出考察队前往山东、广东等地,主要是考察当地市场和寻找收购商,如今又到采购参苗时期,当地也将采取些举措,比如统一采购等。此外,近期,当地还将成立海参协会,为海参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林琪研究员告诉记者,“北参南养”的模式并非行不通,但还是受到很大限制,比如南方养殖海参季节性很明显,冬季很适合养殖,但是台风、高温等自然天气是海参养殖的天敌,一到夏季,海参受高温影响会缩水,这时养殖户会把海参集中推入市场,价格也只好任由收购商“蹂躏”。
此时,海参加工企业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省海参加工企业甚少,这都使得海参价格一降再降。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福建的海参养殖属于短平快产业,周期短,无法掌控定价权。因此海参养殖户的命运,不仅需要优化养殖模式、提升养殖技术,更需要当地相关部门的扶持,构建属于自己的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