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异育银鲫“中科3号”:一尾从东湖游向全国的鱼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09-17  

  放眼当下中国,生物技术进入工业化阶段,生物医药、生物农业日趋成熟,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快速兴起,生物产业已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领域。

  跨越式发展中的湖北,必须在生物产业领域有所作为,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因此,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一个现代化的生物城正拔地而起。锁定我省这一新兴战略产业,中科院与湖北省共同发力,助推研究所与企业对接,众多落地转化的成果,带动了一条条产业链的兴旺。

  从250毫升到250立方米

  ARA发酵容器,在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里,是一个个250毫升的玻璃摇瓶。

  新兴的光谷生物城中,武汉嘉必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这一发酵容器演变成为一个个250立方米、高度相当于7层楼的钢制密封容器,

  从小小摇瓶到巨型容器,见证的是这项科技成果转化的历程。

  ARA乃母乳中的天然成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进行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等离子所经过10多年的技术积累,通过离子束诱变育种技术,选育出高生物量、高油脂含量、高ARA产量的突变菌种,为ARA的工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嘉必优公司在等离子所的技术合作下,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研发资金,扫清了产业化过程中的所有技术难题,成为中国第一家从事ARA产业化的企业,拥有亚洲最大的ARA单体工厂。该公司董事长易德炜介绍,ARA产品已先后在100余家婴幼儿食品企业中应用,并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增效益达52亿多元。

  如今,嘉必优公司与等离子所一起,将目光转向了“离子束高产DHA藻种选育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DHA俗称“脑黄金”,是动物和人体必需脂肪酸中最珍贵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尾从东湖游向全国的鱼

  鲫鱼在水产大省湖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种质资源退化,产生了生长能力下降、鱼病频繁爆发、品种混杂不清等许多问题,迫切需要培育优质新品种。

  东湖之滨的中科院水生所,经过10多年攻关,选育出一个鲫鱼新品种异育银鲫“中科3号”。该品种生长速度快、遗传性状稳定、发病率低、成活率高,环境适应能力优良,对水体的PH值、低溶解氧等因子,也有较强的耐受力,适宜在各种水体中养殖。

  为推动湖北地区现有鲫鱼养殖品种更新,水生所和黄石市富尔水产苗种有限公司、武汉三多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承担“异育银鲫中科3号高效生态养殖”项目。目前,已建成黄冈和黄石两个繁殖基地,分别达到了繁苗2亿尾、养殖300万尾的养殖规模,项目全部完成后,可具备年生产10亿尾以上鱼苗的能力。“中科3号”现已游向全国,仅在湖北,这一鲫鱼新品种给本地合作企业和渔民带来的经济收益,累计超过了20亿元,占全国总成效的1/5。

  水生所启动“既养鱼又养水”生态养殖模式的科研探索。该所研究员李钟杰介绍,在秭归县峡口镇境内香溪河某个河汊,水生所进行的增殖放流、控制蓝藻的实验,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一河段已连续3年未爆发蓝藻水华,当地渔民的捕捞量增加10倍以上。

  据了解,水生所已与三峡总公司合作,拟从生态渔业的角度,解决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期已投入资金1300多万元。

  将野菜驯化功能蔬菜

  时下,武汉市的一些中高档餐厅、饭店推出的健康养生蔬菜,几乎成为食客必点的菜肴。这些蔬菜,许多人以前没见过、更没吃过,如紫观音、黄秋葵、血红菊等。其实它们并不神秘。这些养生蔬菜,均源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

  武汉植物园研究员王庆告诉记者,过去那些艰苦的岁月,这些蔬菜都是人们食用过的无毒野菜,但口感不好,只有在食物匮乏的时候才会有人惦记。不过,它们确实有着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对健康十分有利。武汉植物园开展功能性蔬菜的引种、选育、驯化长达10多年,品种收集了近60种。引种野菜的过程,就是改变这些野生植物的环境要求和生存习惯,以适应大规模人工种植,并满足人们的口感需求,同时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栽培技术体系。

  2010年,武汉植物园开始与武汉、随州、广水等地的企业合作,实施华中地区特种功能蔬菜的产业化推广,目前进展十分顺利,累计种植面积已达到约15万亩,产品销往各大超市和餐厅。这些功能性蔬菜均价值不菲,如黄秋葵平时一斤卖七八元,最高可卖到20多元。武汉植物园正计划与企业一道,开发功能性蔬菜的深加工产品,提升它们的附加值,让这一产业链,成为湖北现代农业经济一个新的增长极。

  去年,湖北省院合作项目为湖北企业新增销售收入53亿元。中科院武汉分院院长朱耀仲认为,省院之间的产研合作,还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