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多年来全国水产品产量最高的地级市,2011年威海实现水产品产量218万吨,渔业产值718亿元。其中,近海养殖业的年产量超过130万吨,产值158亿元。
近年来,威海采取养殖、放流、构筑人工鱼礁、远洋捕捞等相结合的方式,补充渔业资源。
养殖>>六成水产来自养殖
虽然伏季休渔明天才结束,但记者29日从威海的各大酒店、超市了解到,新鲜的鱼、虾、蟹等早就有了供应,而这主要得益于威海规模庞大的近海养殖业。
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全市海水养殖面积达到6.1万公顷,年产量超过130万吨,产值158亿元,分别占全市水产品总产量和渔业经济总产值的60%和22%。
全市养殖种类主要有鱼类、甲壳类、藻类、贝类和海参等。
威海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海珍品养殖基地,海珍品养殖年产量达到117万吨、产值136亿元,分别占海水养殖总量的90%和86%。其中,鲜参年产量达到3.4万吨,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产值突破70亿元;海带年产量稳定在40万吨以上,占全省的80%,占全国的近50%。
“海洋水产资源虽然衰退得很厉害,但渔业产量还在逐年上升,这主要得益于养殖业和远洋渔业的发展。”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的工作人员介绍。
远洋>>60艘新船获批建造
放流>>八年放流50亿单位
提起水产苗种放流,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的相关工作人员说话格外有底气,因为今年威海共争取到51个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项目列入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
计划放流各类经济类水产苗种近13亿单位,占全省放流总量的1/4左右,计划放流数量再创历史新高,继续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截至目前,威海已在威海湾、双岛湾、阴山湾、靖海湾、五垒岛湾、乳山湾等海域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2.3亿单位,完成年度计划的95%。
威海八年来累计放流各类水产苗种超过50亿单位。据省海水研究所常年跟踪调查,威海近海海域虾蟹类增殖放流投入产出比为1:18,鱼类为1:21,海蜇为1:25,对虾、海蜇等品种已初步恢复了小规模的秋季渔汛。
此外,全省公布的2012年到2014年省级渔业资源增殖站名单中,威海市占到34家,占全省总量的1/4以上。
威海是一个“海洋大市”。多年来,威海的水产品产量稳居全国首位,2011年的水产品产量更是达到了218万吨。远洋捕捞业在全国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2011年威海市远洋渔业资格企业发展到15家,占全省70%,占全国13%;远洋渔船发展到521艘,占全国24%。
目前,威海远洋渔船走进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海域。近两年来,全市远洋渔业年产量稳定在10万吨以上、年产值超过13亿元。
今年1-7月份,远洋捕捞产量和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3.6%和10.7%,有60艘新型专业远洋渔船获得农业部批准建造,投产后将进一步增强威海远洋渔业的实力。
渔礁>>投建3年鱼参成群
威海的人工鱼礁起步时间较晚,但发展迅猛。自2005年以来,人工鱼礁建设已成为威海市渔业资源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地级市中处领先地位。
鱼礁区渔业资源的修复效果,得到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领导的肯定,鱼礁建设成为改善近海生态环境,发展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威海已在双岛湾、靖海湾、俚岛湾、阴山湾、北海、小石岛等附近海域开展人工鱼礁建设项目19个,建成礁区面积3万亩以上,由此辐射产生40多万亩的海洋牧场。目前,全市在建人工渔礁有14个。
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提供的一段人工渔礁的录像显示,未投放礁石前的海底世界如同荒漠,难见鱼虾。一年后,大型藻类附着在礁体上,礁区内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度有明显增加。三年后,海藻密布如同海底的森林,海参、鲍鱼、海胆等生物大量繁殖,各种鱼成群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