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为期三个月的黄渤海伏季休渔期将正式结束,这也是许多“靠海吃海”的渔民所盼望的。但由于近年来渔船越来越多,捕捞能力越来越强,而渔业资源却日益衰退,再加上油价、人工等成本不断提高,渔民们对收成普遍很担心。
8月30日,在威海远遥中心渔港内,许多船上已经挂上了崭新的“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等有吉祥寓意的旗子,百余艘渔船整齐地排列在岸边,整装待发。正在搬运出海给养的孙师傅表示,一个月前,他就回来开始修护渔船、修补渔网,为出海捕鱼做准备。
尽管渔民都在为出海做准备,但是因为渔船越来越多,捕捞能力越来越强,而渔业资源却日益衰退,油价、人工费又不断上涨,对于今年的捕鱼收成,受访的渔民都显得没有底气。
来自安徽亳州的船员张坤已经在威海工作了近十年。他还清楚地记得,五六年前,100马力已经是大船了,每天能捞上20箱鱼。现在渔船换成260马力了,但每天能捞上10箱鱼已算是好收成了。威海渔业部门的统计数据基本印证了张坤的说法。据统计,2011年威海全市的水产品总量达到218万吨,总量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但就单船可捕量来讲,相比2000年减少了38%。
采访中许多船东反映,昔日“出海去撒网、归来鱼满舱”的情景已经少得可怜。面对着渔业资源匮乏和成本大幅提高的双重压力,不少船东甚至因利润少而选择变卖渔船。家住威海南竹岛的姜先生于今年1月卖掉了经营6年的两艘渔船。“2006年纯利润约40万元,之后捕鱼量一年不如一年,利润也是逐年递减,2011年除去油补纯利润才7万元,再干下去也没多少意思了。”姜先生表示。
相比12年前每船少捕近四成
据统计,近海海洋生物资源大部分可捕品种还没有达到历史最高回捕量的十分之一。而近海捕捞能力依然强大,渔船过多与渔场狭窄、资源衰退的矛盾非常突出。与2000年相比,单船年可捕量下降了38%,捕捞能力与资源供给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而且这种趋势还在持续。
威海“补”渔8年放流50亿苗种
“海洋水产资源虽然衰退得很厉害,但渔业产量还在逐年上升,这主要得益于养殖业和远洋渔业的发展。”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的工作人员说。
作为有效补充和恢复近海渔业资源的重要举措,威海自2005年开展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活动,8年时间累计放流各类水产苗种超过50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