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科技特派员在浙江丽水青田:稻田养鱼专家胡益民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08-27  

  胡益民,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2003年入驻仁庄镇,2004、2005、2006、2007年继续留任,2003、2004年度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曾荣获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奖、青田县首届科技大会十类人才(农业生产能手)奖。

  他在入驻仁庄镇期间,扶持了一个传统的产业——稻田养鱼,依靠科技创新,使这项延续了千年的当地传统农业特色焕发了新机,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有力途径。

  下过乡 插过队 杭州水产专家来仁庄

  今年64岁的胡益民,中等身材,常年在田间进行研究工作,令他的皮肤看起来有点粗糙,一双手也长出来不少老茧,说起来话来声音洪亮,透着一股直爽劲儿。

  老胡是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以水质改良、生态保护、水产品名特优品种等为研究方向,和各种淡水鱼类打了半辈子交道。

  2003年,老胡成为科技特派员,来到青田县仁庄镇。到达镇里的第一天,镇领导就对他说:“胡老师,您是水产研究所的,我们把您请过来,就是希望您能帮我们把田鱼养殖搞起来。”

  “我来仁庄以前只听说过这里有田鱼这样一个品种,从来也没有搞过稻田养鱼,心里还是有点虚的。”老胡说,“但是我是搞水产的,怎么养鱼我是懂的,年轻的时候插过队,所以对种水稻也有些了解,于是就硬着头皮上马。”

  就这样,老胡从最初走访调查,到小范围试养,再到大范围推广,攻坚科技难题,创新养殖方法,稻田养鱼这个项目,一干就是10年。

  老胡有句口头禅“离任的科技特派员也还是科技特派员”,而他也是这样做的,2008年离任之后,老胡也一直没有放下科技特派员的工作,一直关心着仁庄镇的田鱼产业。为此,他连手机号码也没变过,还是青田的老号码。

  “如果改了手机号码,那农民们有什么技术上的疑问要找我就不方便了,而且用青田的号码还能让他们电话费省一点。”老胡说。

  非典流行、语言不通 项目初期困难多

  2003年,正值非典流行,每次往返杭州青田,家里人都要为他捏着把汗。

  老胡说:“那时候因为非典,一般人都在家不出远门的,经常是整列车厢就我一个人戴着口罩坐在那里。坐的次数多了,连列车乘务员都认识我了,有次她问我,老先生你怎么在这个时候还一个人坐火车来来回回一个月好几趟,就不怕染上非典吗?”

  “刚开始几年,困难还真是不少,那时候是最艰难的。”老胡一边回忆一边感叹,“首先是语言不通,村名们讲的都是当地土话,我是一句听不懂,我讲的普通话,很多村民也听不懂。常常是讲了半天还没闹明白对方讲什么,后来是镇里专门给我配了个翻译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现在是没问题了,我也算是仁庄人了。”

  一开始的时候,村民对我也不是十分信任的,一些新技术刚推行的时候,村民也不是十分相信。老胡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在仁庄人的观念里,给鱼投放饵料会影响鱼肉的鲜美,喂了饲料以后鱼就不“绿色”了,所以尽管他再三交待过,当地人仍不愿给鱼喂食。结果老胡拿他养的喂饲料的鱼和村民养的不喂饲料的鱼去研究所检验,检验结果出来以后不喂饲料的鱼的重金属含量比喂饲料的鱼要高很多,当然谈不上绿色了。原来,如果不喂饲料的话,田鱼因为食物不够就会去吃田底的淤泥,淤泥里的重金属就在鱼的身体里积累起来了。结果这个事情,村民们慢慢都开始信任我了。

  讲了这些,当记者再要问他还有哪些困难时,他总是笑笑,不肯再说。被问的急了,他说:“我年轻的时候插队过,有什么苦能比得上那个时候苦,我吃过苦,所以不怕苦。有人说农村基础差条件苦,在我看来,比起插队那会儿,条件好了不知多少倍。”

  在仁庄镇,家家户户都在稻田里养田鱼

  收入越来越好,村民老孙笑得合不拢嘴

  高田埂、再生稻、育优苗 科学养鱼产量高

  在老胡到来之前,虽然仁庄镇的田鱼已有1200年的历史,但养鱼一直只是农民种稻之余的副业,鱼苗放入稻田后,就不再理会,任其自生自灭,到年底有多少捞多少,一亩田也就能产20公斤左右。

  老胡笑着说,“那时候,去别人家做客,要是能吃上一条田鱼,那就证明你是贵客了。开始调研那会儿,我一个村一村挨个去跑,到了哪家,村民都会为我烧一条田鱼。连陪同的镇领导都说我面子大,跟着我到哪都是贵客。”正是因为村民的朴实真情,加上田鱼的鲜美,让老胡觉得,田鱼产业一定要搞好,也一定大有可为。

  老胡说:“养鱼的都知道,鱼的产量高不高,品种很关键,所以我来到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培育优质鱼苗。”

  2003年胡益民在金洋村扶建了全县首个鱼种培育场。67亩基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收益。解决了困惑多年的苗种瓶颈问题。04年—05年,普及稻田规模化培育鱼种技术取得很大的成效。目前,全镇苗种培育面积达250亩,村村都有苗种繁育大户,家家户户都会搞鱼种培育,全镇鱼苗种自给有余。

  解决了鱼苗的问题,老胡又先后提出加高田埂、再生稻、提早翻苗、适当人工投饵等创新养殖方法,使田鱼的产量从原始的一亩20斤,增加到一亩起码300斤。

  “加高田埂,能够使田间的水位加高,这样就更利于田鱼生长。早翻苗,能使投放鱼苗的时间提前,就能使鱼的上市时间提早。再生稻技术,不但能有效解决稻子收割后鱼病增多的问题,还增加了农民稻子上面的收入……”说起稻田养鱼的种种技术,老胡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田鱼鲜、稻米香 绿色农产品致富快

  提起老胡,仁庄镇的村民么个个都是会翘起大拇指:“胡老师就是我们的‘财神爷’,按照他的方法养田鱼准没错。”

  村民老孙是老胡最早带的7个示范户之一,在村里包了5亩水田,这几年,在老胡的指导下,靠稻田养鱼,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遇见老孙的时候,他正在田里收割水稻,当记者问起稻田养鱼收入,他笑得合不拢嘴,掰着手指算给记者听:“收入很不错,你看我这5亩,每亩最少能产鱼300斤,产稻子800斤,而且还都是经过国家认定的绿色农产品。田鱼起码能卖35元一斤,稻子起码能卖3元一斤,5亩地能收7万元。”

  老胡在旁边听了,也笑了起来:“比以前可要好太多了,记得刚来的时候,一亩田能收2000元钱就不错了。我建议你们还是不要让鱼的密度太高,保证鱼的品质。”

  走到一户村民家门口,村民一定要拉着老胡去家里坐坐。老胡指着一幢新房子说:“这位伍师傅也是最早的示范户之一,他家有12亩田,你看这幢小洋楼,就是他去年新造的。”

  大家一边走,一边看,一边聊,满眼都是一股欣欣向荣的景象,老胡也是越看越开心,不住地对大家说:“稻田养鱼这个项目还有提升空间,还能增加我们农民朋友的收入。”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