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对虾“急性偷死综合症”的防控方法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08-22  

  今年4月至今,在华南地区的白对虾养殖中,发现有养殖户投苗一星期左右就出现死虾的现象,也有养到10天以上就有偷死症状,还有些养到体长4-8公分时出现虾体发白、体色透明度降低、减料、空肠、空胃的对虾增多,在增氧机周围和料台中也看到死虾,遇到阴雨天、低气压,特别是虾脱壳期,如未能加强细节管理,会导致白对虾大量死亡。死亡的白对虾随着水温上升会陆续浮上水面,这种情况称为“偷死综合症”。

  白对虾一旦出现“偷死综合症”,将会导致养殖产量降低,严重者会导致一夜全池死亡。在异常气候环境中,尤其是遇到东北风或北风,容易出现倒藻和水质变坏,巡塘会发现池塘有数条亚健康状态的虾在游动,池底没发现有偷死虾,摄食量却加大,在料台可看到多数虾体每块肌肉组织呈现乳白色的微细线条,呈现肌肉浑浊,虾体透明度降低,活力一般,只要出现这种症状,过一夜后将会有80%以上的白对虾耗底死亡,所以又称为“急性偷死综合症”。

  一、原因分析

  1.种虾选育和虾苗孵化过程中存在问题:

  ①目前种虾主要依赖进口,安全隐患越来越大,世界各大种虾公司竞相选育基因中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短的种虾,忽略了对虾抗逆性和抗病毒性的一面。

  ②春天阴雨连绵,气候变化无常,海水污染严重,有害细菌大量繁殖,有些种苗场直接把海水抽至繁育池,未经消毒净化处理,繁育过程中用抗生素或化学剂抑杀水体病原体,使种苗产生耐药性,免疫力差,抵抗力弱,种苗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养殖过程中,一旦遇到转风换季、天气变化、水质恶化、蜕壳期间,就容易引发或感染病害,严重者全军覆没。

  2.气候异常:连续刮东北风或北风,天气连续暴雨或阴雨天,春夏换季之际阴晴不定、气温时高时低,气候天气变化加剧,容易造成对虾偷死,据分析可能是新型病毒或有害细菌、藻毒素进入对虾体内,强烈刺激对虾机体(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使其兴奋过度,从而食欲大增,甚至出现跳塘、惊厥现象,最后大量死亡。

  3.水质环境因素:天气变化无常,特别是遇到连续雷暴雨、阴雨天等恶劣天气,藻类光合作用差,池塘内生态系统和微生态循环被打破,出现倒藻、泛池等现象,水体溶氧偏低,使得氮在有机物循环中受阻,氨转化到亚硝酸阶段因溶氧不足不能转化成为无毒的硝酸盐,硫化氢也转不到无毒的硫酸盐,氨氮、亚硝酸盐及硫化氢等有毒物在池中积累,使池底更加恶化,导致“耗底”,即偷死现象。

  4.水体富营养化,病毒、致病弧菌、各种藻毒素合并感染或继发性感染。水体在富营养化,使病毒、有害细菌、弧菌、蓝藻、甲藻等有害生物繁殖速度加快,夜间还会消耗大量氧气,释放毒素,加剧池底恶化,池水pH值不稳定,时高时低,有毒有害物质超标,严重危害对虾的健康。当养殖池出现偷死或死亡,却未能及时进行冲洗消毒,让死虾在池塘内发臭,有害细菌、病毒扩散流行,形成片区内和周边养殖区域相互传染,导致大面积失收。

  二、“急性偷死综合症”的防控措施

  在中医学里有一句话:“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所以,对虾“急性偷死综合症”应采用“标本兼顾,综合防治”的措施,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①减少池水中污染物;

  ②用非药物产品抑制病原体繁殖;

  ③提高对虾抗应激能力和提高免疫力;

  ④对虾外环境和内环境兼顾:优化水质、净化底质,同时拌料内服。

  具体防控措施:一旦发现“急性偷死综合症”,应及时将死虾、病虾处理干净,并认真做好以下防控措施;

  1.在有条件和安全的情况下,一次性降低水位至原来的50%。减少原池水的有害物质,在排水过程中开增氧机加强水循环,促进底部淤泥和有害物旋转到中央排污口排走。降低水位后,先停止投料2天,及时用解毒超爽(1瓶3亩·米)拌10公斤沸石粉泼洒,3小时候按每亩.米将1包酶解多糖、1包高稳Vc和1公斤葡萄糖混合泼洒,连用2天。

  2.第三天开始进水:

  ①将蓄水池预先经消毒→解毒净化处理的池水分四次加入养殖池至原水位;

  ②每次加水时间必须相隔5小时以上:第1次加水后按4亩·米将底舒安、六控底健康、粒粒神各1包混合干撒,重点干撒在增氧机周围;最后1次加水后再按4亩·米将底舒安、六控底健康、粒粒神各1包混合干撒。

  ③按1%拌喂金肽康、活性蒜宝、本草大康,保肝促长灵,每天2餐,连用3天。

  ④加水至原水位两天后,按6亩·米用六抗培藻膏1桶和黑金神1包泼洒(两者经混合浸泡1夜),可养护水质,平衡藻相和菌相,并有效抑制蓝藻、甲藻的滋生。

  因为对虾“急性偷死综合症”的后果严重,而导致对虾“急性偷死综合症”的因素又是复杂多样的,上述处理方法虽然有些麻烦,处理成本较高,但经跟踪证实效果显著,可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