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网络传言,流传甚广:人工养殖的黄鳝是吃避孕药长大的。这让不少不知底细的消费者犯难。
15日至16日,记者深入湖北省黄鳝主产区仙桃和监利,明察暗访,看农民如何养殖,听他们算成本账,查看养殖记录,请专家释疑,一探究竟。
养殖户有个记录本
15日下午3时,监利黄鳝主产镇程集镇。养殖户曾祥民从送鱼上门的贩子手中称了350斤鲜活的白鲢鱼。这是当日300口网箱内鳝鱼的主要饲料。
他将白鲢鱼用盐水消毒、清洗干净,称好重量。接着,他戴上斗笠,开动电机,将白鲢搅成鱼糜。场面鱼腥味很“冲”,不过,看样子曾祥民早已习惯。
不一会,85斤重的一筐鱼全部搅完。他从身旁拿起一桶养水王,倒出一杯,混合到鱼糜中。养水王是一种高效生物保水剂,略带酒香,可有效改良水质。一杯养水王倒下去,鱼腥味顿时去了一大半。
一转身,曾祥民又按比例称好某品牌黄鳝配合饲料。他双手不停搅拌,将饲料与鱼糜充分混合。他介绍,要等十来分钟,饲料吸足了水分,放在食台上可浮在水面上,可充分被利用。
等待时分,曾祥民找出养殖记录,上面按日期、天气、投喂品种、数量等记录得十分清楚。他还特地找出留存的包装袋,只见有强效氟苯尼考、电解多维等多种产品的包装。他说:“日常记录,保存包装,是为了掌握成本,也是为了随时接受检查。这里是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还是出口备案基地,国家经常抽检。”他还说:“黄鳝的利润率高达80%,我们不会跟自己过不去,冒险使用违禁药品!”
“避孕药8000元一斤”
16日上午,仙桃市先锋村。这里是我省网箱养鳝的发源地。与对程集镇的暗访不一样,这次是明访。
当记者把网友的疑问提出来时,引来大伙的哄笑。他们说:“这个问题很好笑!”
与曾祥民一样,该村的养殖户陈泽洲热情地邀请记者到家里,十分坦荡地找出养殖记录,并将床底下的一件件渔药搬出来展示。他拍着胸脯说:“100%没有用避孕药,没有用激素。”
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自己养的鳝鱼,逢年过节自己吃,也用来招待客人,谁会用激素?”
他们介绍,鳝鱼视力很差,嗅觉很发达。驯食成功后,鳝鱼口味很固定。一旦换食,鳝鱼会停食,重新驯食得10来天,对养殖者来说,风险很大。所以他们养成了使用一个品牌饲料的习惯。
随后,村民们带领记者走访渔药销售点。只见仙桃市生林水产药店内,违禁药品的公告张贴在醒目处。得知意图,经营者田森林反问:鳝鱼饲料每吨9800元至9900元,而避孕药一斤8000元,如果用避孕药养殖,成本肯定高出现在的市场价,农民拿什么赚钱?
听专家讲科普知识
采访中,多年从事鳝鱼养殖的人们,对记者讲起了科普知识:鳝鱼是雌雄一体的水生动物。一般来说,鳝鱼长到比筷子长一点后,就会发生性别变化,由雌性转为雄性。有趣的是,当种群内雌雄比例失调后,会有部分鳝鱼自动发生性逆转,由雄转雌,达到雌雄比例平衡。
他们介绍,在自然界,鳝鱼长到成年,需要5年,而通过人工方式喂养,最多只需两年,如果投放大规格鱼苗,仅需6个月至10个月就可养成,最短的只有5个月。他们分析,这可能是外界怀疑用避孕药、激素的主要原因。他们很坦然地说:鳝鱼饲料,是蛋白质含量高达20%至30%的精料,还配有蛋白质含量高的白鲢鱼,加上人工养殖的鳝鱼运动少,所以比野生鱼长得快。
农业部黄鳝行业专项首席专家、湖北长江大学教授杨代勤研究黄鳝养殖技术已有20多年。他昨日接受采访时介绍,试验证明,黄鳝服用避孕药的效果并不好,对养殖户来说完全得不偿失。
杨代勤介绍,他曾带领团队做过一项黄鳝添加避孕药的效果试验。试验发现,饲料中添加激素的黄鳝,一个月内生长速度比不用激素的黄鳝快了大约10%,但在一个月后开始大批死亡。高剂量组死亡率高达90%,中剂量组70%,低剂量组50%,3种激素导致的结果基本相同。
会不会有人冒险,在养殖后期用避孕药或激素,达到增重的目的呢?
陈泽洲直摆手:今年的苗价每斤40元,如果鱼死了,最多只能卖到20元,低者甚至只有10元至5元;前期成本这么高,如果鱼死了,肯定亏本。谁愿意做这样的事?
据湖北省水产局副局长林伟华介绍,该局质量安全办曾多次抽检我省鳝鱼产品,均未发现使用避孕药或激素的个案。“另外,湖北鳝鱼大批量销往上海等地,当地有严格的质量准入程序,但迄今也没有检出过使用违禁药物的情况。”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