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厂化培育甲鱼苗是大势所趋
广东甲鱼养殖具有良好的地理气候优势,“外塘+保温棚”模式是珠三角甲鱼养殖一大特色。随着珠三角经济圈的快速推进,珠三角地区的农业用地逐年减少,养殖用地的成本逐年增加。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养殖面积,迅速提高单位产量,缓解养殖用地不足引发的总产量不足的问题,需要创新思维来破解目前的困局。在对全国甲鱼养殖重点省份浙江、江苏、湖北、河南等地多次综合考察后,结合珠三角本地的气候条件,工厂化培育甲鱼苗种设想应运而生。
二、工厂化培育甲鱼苗种的优点及广东优势
1、能够有效的节约土地。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工厂化养殖每平方米可产甲鱼25斤,按亩计为16700斤/亩,是目前外塘养殖产量的3倍。
2、节约饲料。由于工厂化培育甲鱼苗种基本上保持恒温,甲鱼处于最佳的摄食温度,甲鱼没有停食,饲料系数明显低于保温加外塘模式。
3、产量价格占优。工厂化育苗,由于冬季没有停食期,开春后出池规格明显大于同期温棚苗,为外塘提高产量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了年底商品鱼上市时的产量、价格优势。
4、江浙一带的温室养殖甲鱼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相当成熟。然而,广东的气候更具有优势。广东冬季平均气温比江浙高,江浙温室每年9月份至来年的5月份都需要加温,且起始温度低,往往是从几度甚至是零下几度升至为30度。广东的冬季大部分时间气温都在10度以上,需要加温的时间短,只需从11月底至来年的3月。气候特点确立了广东工厂化培育甲鱼苗种的明显优势。
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开展了工厂化培育甲鱼苗种的工作,即将稚鳖培育至第二年的4—5月份,然后开塘进行商品养殖。
三、生产车间情况介绍
试验面积7000平方米,7条生产车间,每条生产线的面积约1000平方米为方便述说,将7条生产线编号(如图1),1—4号线为水泥池底,5—7号线为泥底;1、2号生产线为遮光控温,3—7号生产线为采光型顶棚;3号线配有加温设备;1—4号生产线内每条有10个水泥池;5号、6号、7号生产线为泥底单个池。池水最高深度设计为1米。
四、试验情况
1.放养时间及放养密度情况:
1、2号线主要放养美国珍珠鳖等品种,目前还在养殖,没有具体数据,从目前养殖直观效果来看非常良好,待出塘后才能总结公布;3号、4号线的投放甲鱼苗种的时间为2011年10月5日,投放数量均为5万只;5号、6号、7号生产线投苗时间分别为9月12日、9月28日、10月5日;每条线的投苗数量均为3万;
2.饵料与投喂:
饲料为幼鳖粉料加水搅拌至湿粉状,经制粒机制粒之后再投放。每天投喂三次。
3.甲鱼苗日常管理:
工厂化养鳖的日常管理主要围绕水质调控,每天定时排污10秒钟,适当换水、加水,保持稳定的水位;控制好饲料的投喂,避免因饲料的浪费使水质变坏;为了净化水质,保持环境稳定,采光池水面长满水浮莲;
4.开塘时各生产线的苗种成活率、规格及饲料系数情况:
2012年4月5—7日捕起转到外塘放养,各池基本情况如下:
3号线生产车间,4月7号捕起,收获的甲鱼苗数量约为4万只,平均规格约65克,甲鱼苗大小相对均匀,成活率约为80%,饲料系数为1.05;
4号线生产车间,4月7号捕起,收获的甲鱼苗数量约为3万只,平均规格约50克,甲鱼苗大小相对均匀,成活率约为60%;
5号、6号、7号生产车间4月5日捕起,收获的甲鱼苗数量约为83000只,平均规格约65克,甲鱼苗大小相对均匀,成活率约为92%,饲料系数为1.21;
五、总结与分析
1、工厂化培育甲鱼种苗放养密度高,平均每平方米放养50-70只,是保温棚育苗池的3—5倍,也就是说按现在的实验数据,保温棚换成工厂化培苗池,可节约土地60-80%,节约出来的育苗池塘可以用来养殖商品鱼,可以大大提高整个养殖场占地面积的产量,也就是说同样的占地面积可以养出更多的产品,节约了土地资源。
2、工厂化培苗可以错开放苗高峰,可以放养9月份的尾苗,同样可以达到早期苗的养殖效果,可以有效缓解抢购早苗的情况,也化解了甲鱼繁殖场尾苗处理的难题;也可以配合外塘,一年培育两批苗种。
3、4号生产线车间的成活率只有60%,原因3月初持续低温,4号线生产车间内有几个水池因水浮莲不够,甲鱼无处抓抱,这几个池出现了冷死情况。最为严重的两个池,一个池只有13只存活,另一个池也只有一百多个存活,拉低了整条生产线的成活率。3号线因为有加温设备,虽然不能加到能正常吃料所需要的温度,但3号生产线车间的最低水温有20摄氏度以上,未造成低温死亡现象。5—7号池因为是泥底,天气严寒时甲鱼钻入泥中冬眠越冬,因此成活率相对较高;基于上述情况,建议今后采用采光型水泥池培苗要加温并种养水浮莲,可以提高放苗密度,大量节约土地资源。
4、采光型保温培苗水泥底与泥底的比较:
(1)泥底成活率较高,可能甲鱼在温度极低时钻入泥中冬眠,安全过冬;而水泥底池由于今年第一次准备不足,水浮莲不够,天气严寒时甲鱼无处躲避造成死亡较多。
(2)泥底密度相对不能太高,每亩只能按3—4千斤设计,这主要是泥底难以及时排污及泥底自身净化能力限制因素决定的。
(3)水泥底可及时排污,可以大大提高密度,一般每亩可以设计最高载鱼量15000—17000斤;
(4)水泥底平时可放满水浮莲以解决温度不够时鱼苗越冬问题。
5、参照浙江等地区的温室喂料,苗的初期可将喂料的次数增至为3—4次,后期可减至为3次/天。
6、充分发挥广东气候优势,工厂化养殖与保温棚、外塘养殖密切结合。
工厂化养殖进入第二年的三四月份后,外面保温棚的温度也达到了适宜甲鱼生长的温度,而这时工厂化养殖池内也达到较高的载鱼量,可将工厂化养殖池内的部分甲鱼分到外面的保温池,可以有效化解温室后期管理难题。同时4月上旬空出来的水泥池,进行常规消毒处理之后,到5月中旬又可以投放台湾苗,至8—9月份,上一年投放早苗的台湾鱼已达上市规格,鱼上市之后,又可将5月中旬投放于水泥池的这批苗放至外塘;水泥池再作消毒处理之后,接下来可以投放中华鳖苗种,养至来年再按照这样方式循环操作。这样操作,广东地区独特的气候优势在工厂化育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增加了单位放养密度上,也提高了水泥池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