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宿迁高效渔业,我们想到的大多是泗洪的螃蟹、甲鱼,骆马湖的小银鱼等。近年来,全市农业系统坚持科学发展,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勇于创新,越来越多的农民依靠渔业龙头企业,从渔民变成企业社员,从“竭泽而渔”到“坐收渔利”。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16.86万吨,渔业总产值35.2亿元,实现渔业增加值14.9亿元;新增高效渔业面积13.9万亩,新增设施渔业面积3.2万亩,新建设、改选标准化池塘2万亩。河蟹养殖面积41.4万亩,蟹套鳜养殖面积35万亩,泥鳅养殖面积1.21万亩,甲鱼养殖面积2.21万亩。泗洪县金水集团成功入选第五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据宿迁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宿迁市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市”为契机,抢抓机遇,稳步推进全市现代渔业建设。目前,全市高效渔业呈现出小品种、有特色等优势。
渔民“新宠”小泥鳅
“我原来是养殖龙虾的,2010年,我了解到泥鳅养殖利润也比较大,就试着养泥鳅,去年出口了6万多斤,第一年就赚了100多万元。今年下半年我打算将所有的泥鳅池改成水泥养殖池。”宿迁市昌盛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老板陶建说。他的合作社位于宿豫区新庄镇街西,主要以泥鳅、鳜鱼等水产品养殖为主。
据陶建介绍,今年昌盛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泥鳅养殖面积扩大到208亩,还拿出了10万元和效益的20%作为科技人员的奖励资金,力求在泥鳅苗种繁育上取得更大突破。今年打算繁育苗种12万斤,预计创利润150万元。
近年来,泥鳅成了宿迁渔业中的“新贵”,由于利润高、销路好,许多农户争相开始养殖泥鳅。泥鳅养殖逐渐由零星粗放稀养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连片精养,由单一成鳅养殖发展到苗种繁殖、鳅种培育、成鳅养殖、流通销售一条龙生产。上半年,仅宿豫区泥鳅养殖面积就达到6000亩,主要分布在来龙、新庄、侍岭、黄墩等乡镇,全部采取池塘单养,亩产量1000至1500公斤,亩效益5000至15000元。到年底,宿豫区泥鳅养殖面积可发展到8000亩。
宿豫区来龙镇的养殖户周运成在泥鳅养殖上起步较早,由三年前的6亩发展到现在的70亩,在其带动下群众养殖热情高涨,涌现出了一批养殖大户。目前,来龙镇已成立了3个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所有泥鳅养殖户均吸纳为专业合作社成员,在信息交流、产品购销中发挥了较好作用。
为了加快泥鳅普及步伐,宿迁市各县、区均建成200亩以上的连片养殖基地。今年五月,市农委组织泥鳅产业观摩活动并召开现场推进会,通过行政推动、典型带动,推广蟹池套养、藕池套养、池塘生态养殖等新模式,目前,全市泥鳅养殖面积达到1.21万亩,放种量达375.65万公斤,泥鳅产业呈现出群众参与热情高、从业主体多元化、连片规模化、出口与内销两旺的良好发展态势。
特色水产显活力
“我养甲鱼20多年了,现在一年能赚300多万元。自己富了,我还想带动村民们一起致富,所以就成立了水产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由成立之初的32户社员发展到116户社员。” 泗洪县丰源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武殿东说。
丰源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泗洪县半城镇,由被当地人称为“甲鱼养殖能手”的武殿东一手建立。2006年以后逐步扩大甲鱼养殖规模,扩建温室,扩大室外池塘,目前合作社已拥有设备完善的标准化温室4500立方米,露天水泥护坡甲鱼养殖池60亩,固定资产近260万元,实现了“自繁、自育、自养”的养殖经营模式。年产成鳖1万多公斤,幼鳖11万只、稚鳖20万只,年产值200多万元。
由于在多年的养殖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和市场经验,武殿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当地的水产养殖资源条件,推广“温室+室外土池”的半生态高效养殖甲鱼模式,即由温室培育大规格甲鱼种,然后再进行室外土池养殖,既提升了温室甲鱼的品质,又降低了甲鱼养殖的市场风险,同时缩短了室外土池养殖的生产周期。
目前,丰源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泗洪甲鱼养殖行业的主力军,在武殿东的带动下,从2009年开始,泗洪掀起了甲鱼养殖热潮,仅在半城镇,甲鱼养殖面积由原来的500亩,发展到现在的2000亩,温室面积由原来的5千平方米发展到目前的6万平方米,同时还带动了周边的乡镇,如临淮镇、陈圩乡等,目前全县温室养甲鱼的面积已近10万平方米,室外池塘养甲鱼面积突破1万亩。
甲鱼养殖异军突起,河蟹养殖业也不甘示弱。近年来,金水集团与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生命学院新建了550亩蟹种专业化培育基地;宴王公司开发了蟹粉加工产品,直接出口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楠景公司在临淮镇新建了“螃蟹超市”。从蟹种培育,到成蟹养殖,从河蟹加工,到内外贸易中河蟹项目的有效实施,拉长了河蟹产业链。泗洪河蟹出口量连续5年全省第一。
目前,泗洪县水产养殖面积34.78万亩,其中河蟹养殖面积26.5万亩;仿生态甲鱼养殖面积8000亩。渔业总产值40.98亿元,其中河蟹产值22亿元,甲鱼产值15亿元。全县已通过省级认证的无公害水产品基地31个、34.2万亩,绿色水产品生产基地面积8000亩,有机水产品生产基地面积2.41万亩,其中河蟹养殖面积1万亩。
苗种繁育新突破
“宿迁的渔民多,如果从外地购买鱼苗过来,不仅成本高,而且成活率低。”宿城区水产科技示范园总经理莫乃利说。
虽然许多鱼类如泥鳅已经成为宿迁市渔民的“新宠”,但是渔业养殖要规模发展,苗种供应是一大难题。在市农委的引导和帮助下,我市一些水产研究机构以及许多养殖户都开始探索鱼类繁育技术,力求解决自身苗种供应,降低成本。
昨日下午,记者在宿城区水产科技示范园看到,10名井头乡的村民正在为泥鳅打催产针。莫乃利告诉记者,打完针的泥鳅要放入环道,用水流进行冲击,就可以很快产卵,目前,示范园每年可生产2.07亿尾泥鳅、鳜鱼鱼苗,鱼苗全部以优惠的价格销售给本地的渔民。
近年来,宿迁市通过对水产良种场基础设施投入及苗种繁育补偿奖励,全市水产苗种生产总量、繁育质量科技含量取得新突破。目前全市水产苗种生产总量已经突破20亿尾,其中,生产规格泥鳅苗2250万尾、鳜鱼苗375万尾、沙塘鳢500万尾。骆马湖水产养殖场、泗阳杨集鱼种场、泗洪上源水产有限公司、金水集团四家“省级水产良种繁育场”生产量占97%,较好满足了本地苗种需求。
据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繁育常规的鱼苗,各县区还在努力研究特色鱼种的繁育。如:沭阳县在“水中人参”泥鳅上做文章,改造繁育技术;泗阳县在“天下第一菜”沙塘鳢上下功夫,苗种远销周边地区;泗洪县在“有机食品”甲鱼上出亮点,苗种供不应求;宿豫区会同湖滨新城在“旅游观光带”上动脑筋,打造沿骆马湖生态泥鳅养殖带;宿城区在“名牌产品”青虾上费心思,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市各地水产品特色鲜明,已然形成宿迁渔业多元化发展格局。
随着鱼苗的繁育规模越来越大,繁育的技术也实现了突破。泗阳县众兴镇史集社区的宿迁梦之湖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开展沙塘鳢繁育研究,每年可出售规格苗种100万尾,效益达到200万元;宿豫区新庄镇的昌盛水产合作社高薪引进技术人才,开展人工催产、环道自繁等技术攻关,生产3厘米以上泥鳅苗300万尾;泗阳杨集鱼种场与市农科院合作,繁育规格鳜鱼苗150万尾;市水产科技示范园引进水产大户,繁育鳜鱼苗200万尾、泥鳅1000万尾;市农科院的卡拉白鱼、大鳞 、水蛭,金水集团的黄颡鱼繁殖均取得成功,全市苗种繁育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