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个华都肉鸡冷冻集装箱进入天津港,之后,北京鸡肉即将漂洋过海登上日本东京和韩国首尔市民的餐桌。笔者从北京养鸡协会了解到,鸡肉是北京唯一持续大宗出口的肉类产品,目前已经出口到20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达到10万吨,鸡肉出口不仅创汇,还促进了京、津、冀三地养鸡业的发展。
突破四大难关
北京鸡肉出口连年增长
猪肉、牛肉、羊肉在国内属于生产和消费大项,在北京乃至中国人的餐桌上占据天然优势。但在众多肉类中缘何只有鸡肉持续大宗出口?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宫桂芬分析,原因有4个。首先,中国虽是猪肉、牛肉和羊肉生产大国,但并非强国,出口能力相对较弱。其次,与鸡肉相比,猪肉、牛肉、羊肉生产周期长,一般都在8个月至2年间,而鸡肉的生产周期是42天,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生产周期短、易控制成本的鸡肉显然优势明显。再其次,在肉类安全品质控制中,鸡肉更有优势,以北京华都肉鸡为龙头的大型国有企业已经牢牢把控住了国际市场。最后,国家之间为保护本国肉类生产所设置的贸易壁垒拒我国猪肉、牛肉、羊肉于门外,但中国鸡肉在亚洲和中东市场的不可或缺性突破了这些壁垒。正是基于这些原因,猪肉、牛肉、羊肉在我国呈现出进口远远大于出口的局面,而以华都肉鸡为代表的北京鸡肉一枝独秀,呈现出口连年增长态势。
“华都肉鸡的品质之所以得到对食品安全要求最苛刻的日本的肯定,是因为华都的品质控制从鸡蛋抓起。而且,华都肉鸡的品质控制是一个闭环。”华都集团总经理佘锋介绍说。据了解,华都拥有从种蛋、孵化、饲料生产、疫苗生产、屠宰到熟食加工、调料生产的完整产业链。2009年至2011年,华都集团累计生产各类鸡肉产品近5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140亿元。
在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监管和指导下,华都集团建立起了一整套严格的养殖生物安全体系,从养殖场选址、场区布局、饲养管理、卫生防疫、兽医监测等方面有效地防范了各种风险,保障了鸡群的健康。从雏鸡生产到商品肉鸡饲养、屠宰各环节,华都严格执行“五统一”管理模式,即在供应雏鸡、供应饲料、防疫消毒、使用药物、收购屠宰5个方面统一,使鸡肉更加安全可靠。正是凭着如此的品质,华都肉鸡产品遍及国内18个省市,更出口到日本、韩国、中东、瑞士、俄罗斯等20个国家和地区。
经济账健康账
算出肉鸡出口广阔前景
北京肉鸡的国内消费和出口的前景一直被看好,缘于专家算的两笔账。中国社会科学院农发所畜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玉满算的第一笔账是经济账。目前有的猪肉每公斤的价格在50元左右,牛肉、羊肉价格也居高不下,而鸡肉每公斤在28元上下。也就是说,买一公斤猪肉的钱能买一公斤半到两公斤鸡肉。第二笔账是健康账。人类肥胖与不科学的肉类消费结构密切相关。科学研究证明,提高鸡肉在肉类消费中的比例可有效降低肥胖的发生。从营养学的角度看,同猪肉和牛羊肉相比,鸡肉具有“一高三低”的营养优势,即蛋白质含量高、脂肪低、热能低和胆固醇低。两笔账算下来,鸡肉的优势更加明显。
据北京养鸡协会副会长刘琦介绍,华都不仅是北京最大的肉类出口企业,更是北京郊区和天津、河北3万多个养鸡户与海外市场对接的桥梁,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领头鸡”。华都养殖场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其以北京大东流为中心,包括半径200公里的周边地区,共计有500个规模不等(每批饲养3万至15万只)的小区。另外,华都还建成了年屠宰量6000万只的河北滦平基地。加上在建河北武强基地,华都肉鸡年屠宰量将达到1亿只。
三原因促北京肉鸡
做大国内外两个市场
据刘玉满介绍,与发达国家相比,在鸡肉生产消费方面我国还有很大差距。首先,肉类生产结构方面存在差距。同美国、巴西等国家相比,我国目前鸡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例明显过低,而在美国和巴西,鸡肉已占据肉类生产的第一位。其次,肉类消费结构方面存在差距。随着营养和健康科学的发展,发达国家消费者的肉类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对高蛋白、高脂肪、高胆固醇的红肉消费正在减少,而对高蛋白质、低脂肪、低能量、低胆固醇的白肉(鸡肉)消费显着增加。以美国为例,1961年美国人均鸡肉消费量占肉类消费总量的18.5%,2008年人均鸡肉消费量占肉类消费总量的比例上升到42.6%。事实上,目前美国人均鸡肉消费量远远超过了牛肉和猪肉。而目前我国人均禽肉消费量只占肉类消费总量的21%,相当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水平。最后,改变肉类消费结构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不仅美国的肉类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济发达的日本和肉鸡产业发达的巴西,国民的肉类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1961年至2009年期间,日本人均禽肉消费由每年1公斤增加到18公斤。同期,巴西人均鸡肉消费由每年2公斤增加到41公斤。不难看出,在美国、日本和巴西,鸡肉已成为当地居民肉类消费的当家品种。
“一系列数据表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鸡肉消费都呈现强势增长态势,不断扩大的市场也让北京肉鸡业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刘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