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超级虾“太湖1号”的青虾将改写一个产业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07-31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江西宜兴大浦,太湖边。一阵隆隆的雷声从远处传来,蒋速飞一下子醒了,跳下床,披起一件衣服就往外走。在大门口他碰到了同样被惊醒的熊贻伟,两人边系扣子边往池塘边赶,走到塘边的时候,雨点正从漆黑的夜空落下来。

  池塘总共260亩,巡塘一遍要两个多小时。池塘里养着一种名叫“太湖1号”的青虾,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近年来培育出的新品种。每年从5月下旬到8月下旬,正是青虾繁育的高峰期,碰上这种雷雨天,池塘里的溶氧就会降低,虾宝宝们很容易出意外,蒋速飞和熊贻伟经常整夜整夜地在塘边查看。

  面孔黝黑、貌似渔民的蒋速飞和熊贻伟,真实身份是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两位年轻的助理研究员,他们已经在大浦的这个科研试验基地待了整整7年。“这7年,正好是青虾产业扭转颓势、开始振兴的关键时期。”蒋速飞感慨地说。

  而在两人的老师———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产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傅洪拓博士眼里,小小青虾的故事可以编成一本书。

  “1988年,我毕业来无锡工作的时候,还真没想到青虾在江南这么受欢迎!”傅洪拓说。在长三角,4厘米以上的青虾仅批发价就达到了50多元一斤,6厘米以上一斤更是高达近百元。但即便是在这样的高价下,市场上仍供不应求。

  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长期粗放养殖带来的后果开始显现:青虾的品种退化,生长周期延缓,个体越变越小,病害日益增加。在浙江的一些青虾养殖地区,甚至出现了整整一个镇“颗粒无收”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我国淡水渔业研究“王牌军”的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迅速整合资源,走上了一条以科技力量改写产业的道路。

  改善种质,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像袁隆平培育水稻一样,利用生物界的特性进行杂交。傅洪拓带着学生在全国进行资源调查,最终确定将青虾与海南沼虾进行杂交及多代回交选育。“不做不知道,做了才发现我们创造了一个世界第一。”傅洪拓说,通过查阅资料他们发现,有关虾的“杂交技术”国内外都做过不少研究,可惜由于种种原因,科学家的研究始终没有走出实验室,也没有获得可育的杂交后代。

  “我们偏不信这个邪,世界上本来不就是没有路的嘛!”他们投入了紧张的实验室科技攻关。实验室灯光彻夜长明,眼睛盯着针眼大小的虾卵一眨不眨。实验、失败、再实验,2005年,世界上人工育成的第一个淡水虾蟹类新品种———“太湖1号”青虾终于诞生了。后来专家给出的评价是:与普通青虾相比,“太湖1号”不仅个头大,虾壳亮,口感甜,还具有更强的抗病抗逆力;生产速度提高30%以上,产量更高,亩产由原来的60—70公斤提高到100公斤左右。这果然是一只如“超级稻”一般威猛的“超级虾”!

  蒋速飞和熊贻伟就是那个时候来到新建的科研试验基地,开始了将“超级虾”由实验室推向万千口池塘的征程。“当时这里还是一片稻田,我们和工人们一起冒严寒战酷暑挖出了虾塘。”蒋速飞站在池塘边,一一指点给记者看。七月毒辣辣的太阳下,两人像渔民一样戴着草帽,脖子上还缠着一条湿毛巾。小熊说,这已是两人的惯常装束,到了晚上巡塘还要换上高帮胶鞋,因为塘边的草丛里经常会有蛇。有一次晚上他去给虾塘开增氧机,开关下面竟然盘着一条蝮蛇,“幸好反应快,不然手差点摸上去了!”小伙子腼腆地说。

  基地主要负责良种的繁育。据蒋速飞介绍,每年基地都要向外供应三四千斤“太湖1号”虾苗,但这还不是大宗———每年的12月底到来年的3月初,上万斤种虾会从宜兴大浦游向全国各地。养青虾到底有多赚钱?常州溧阳社渚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黄志斌给出了答案:“一亩塘最起码5000元!”经过多次引进“太湖1号”,社渚镇的青虾养殖面积已达3.4万亩,去年全镇青虾一共卖了2.3亿元。黄志斌说,多年前看到青虾养殖慢慢衰落下去,心里也很着急,“靠天吃饭真是不行,还是要靠科技,心里才有底气!”

  如今的社渚镇青虾养殖户中,承包上百亩池塘的人比比皆是,年收入十几万元一点也不稀奇。而放眼全国,目前国内青虾养殖面积已达500万亩,是上世纪90年代高峰期的3倍;养殖范围遍及全国21个省市,年产量超过20万吨,产值超过100亿元。更多的渔民享受到了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

  蒋速飞他们的手机现在都成了“热线”。当年为推广青虾而去开过讲座培训的地方,现在那里的渔民都成了“太湖1号”的忠实养殖户。今年,这只小青虾又获得了江苏科技一等奖,名气越来越响。“眼下就是良种繁育的力度还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傅洪拓透露,今年还将在南京、苏州、镇江、常州再扩建四个良种场。而对于“超级虾”本身,也将继续开展一场“创新接力赛”,“太湖2号”的研究已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也许一个更优秀的品种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诞生。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