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以清溪鳖业的稻田共生种养模式为代表的德清新型种养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清溪鳖业走过了一条温室养鳖、露天养鳖、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和中国名鳖称号、培育国家水产新品种——乌鳖、荣获全国金奖大米第三名、创造稻鳖轮作模式、创造稻鳖共生新模式、建设国家唯一的省级乌鳖良种场的转型升级之路。
王根连从一个县农科所技术员到著名的企业家,从别人眼中的铁饭碗到自己“下海”创业,这不仅需要不断创新的勇气,更需要有过硬的本领。
1992年,政府允许农田的10%可集中搞经济作物试验,这给了王根连一个难得的机会。他马上借了4万元钱,到雷甸镇承包了20亩田,开始试养起了甲鱼。由于资金的缺乏,建不起全封闭温室养殖甲鱼,王根连只能因陋就简,利用塑料大棚温室与露天泥池相结合的方法养甲鱼。出乎意料的是,正是这种“不入流”的养殖条件,养出的甲鱼比全封闭温室养殖的甲鱼更畅销,这使得王根连的信心大增。
随后,王根连关闭了清溪花鳖养殖场里的锅炉供暖系统,让养殖场里四分之三(150万只)的甲鱼离开了温室,以完全自然的冬眠方式过冬。杭州市养鳖协会秘书长王毅认为,这种养殖方式是一种创新,不但能节省大量成本,更提高了甲鱼的品质。经过冬眠的甲鱼,活性和抗病力大大增强。新技术引起了行内的关注。2007年1月份,杭州市养鳖协会组织50多家养殖企业在德清召开了现场会,清溪花鳖获得了杭州市民最喜爱的十大名牌甲鱼之首,并最终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
在清溪花鳖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王根连并没有放慢他创新的脚步,一种甲鱼新品种已经开始了人工培育试验。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创新,王根连终于创造出了更优于花鳖的新甲鱼品种——乌鳖,并通过国家水产新品种认定,清溪花(乌)鳖还一举获得了2011年中国龟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十大“中国名鳖”称号。
庄稼人出身的王根连,尽管已经在甲鱼的养殖上取得了莫大的成功,但在他的心中,一直有着一个深深的“水稻情结”。他认为,德清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现在鱼已经被评上中国名牌了,那么米呢?
机会始终垂青于有准备、有创新头脑的人。他发现,饲养过甲鱼的池塘土质含有大量的氮、磷、钾,恰好是水稻的最佳肥料。经过摸索,王根连终于总结出了一种稻鳖轮作的生态养殖模式。
每年5月中旬投池放甲鱼,到次年7月甲鱼长成后捕捞上岸,立即在鳖池内插种晚粳稻,以养鳖时所剩下的饵料和鳖的排泄物作为水稻的营养源,到11月份,每亩鳖池可产粮500公斤。而现如今,稻鳖轮作业已成为过去式,新的养殖模式稻鳖共生也已取得了巨大成功。与“稻鳖轮作”不同的是,“稻鳖共生”模式稻与鳖的放养几乎同时进行。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缩短了时间差。据估算,一块地由于几乎不间断同时使用,土地产出即使亩产与从前一样,产量与产值都至少比从前增长50%。
同时,为了缓解病虫对水稻的毒害,王根连大胆地借鉴防蚊子的方法,在稻田里支起了一张近4万平方米的大网。这巨型“蚊帐”拒绝了病虫的侵害,而正是这种“土方法”完全实现了水稻整个生长过程不施农药、不施化肥的种植模式。“帐子大米”再一次打响了品牌。
为了种好大米,打出德清大米的名声,王根连从2007年开始在海南精心育种,经过四下海南,王根连终于于2010年开发出了六个系列的全新优质稻种,为各地农民供应了每年数万亩稻谷所需的种子。现如今,“清溪香米”早已名声在外,在衢州市召开的第十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上,荣获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得分全国第三名。在2011年的全省稻田养鱼经验交流会上,王根连作了一个半小时的经验介绍,提出种田效益绝不会比养殖甲鱼差的观点:一亩优质的清溪香米稻田收益在一万元以上,与甲鱼持平。再加上同期养鳖的收益,每亩的收益在两万元左右!一时间,清溪种养模式轰动全国。
现在,清溪鳖业又在为建设国内唯一的省级乌鳖良种基地奔忙。“为了让德清‘鱼米之乡’盛名永驻,德清除了拥有现有的‘清溪’牌甲鱼,也有了‘清溪’牌香米。让清溪鳖业为德清‘鱼米之乡’新崛起再立新功、更添辉煌吧!”王根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