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浙江桐乡市河山镇堰头村一片用栅栏围起来的稻田里,河山惠民农机粮食专业合作社的倪明奎正在把1180多斤约11万尾小泥鳅投放进52亩水稻田里。看着活蹦乱跳的小泥鳅,倪明奎很高兴:“今年一定会丰收的。”据了解,今年倪明奎的养殖面积将扩大到200亩,而河山镇是桐乡市“稻田养鳅”试验推广项目施行的唯一乡镇。
昨天,记者跟随倪明奎来到合作社套养小泥鳅的稻田前,比起一般稻田来,这些稻田有些与众不同,靠近田埂边有些用网罩住的水沟,里面能清楚地看到游出水面透气的小泥鳅。“这些水沟都是用来养泥鳅的,一般宽度是3米到4米,深度是0.8米到1米。”倪明奎说,水沟里的泥鳅只要放养4个月左右,就可以捕捞上市了。
去年,倪明奎提供了13.7亩的水稻田专门用来养殖泥鳅,一共投放了500多斤泥鳅苗种。在桐乡市水产工作站的技术指导下,每亩水稻田的泥鳅产量达到了100斤,依据当时泥鳅的市场价,亩产利润有960多元。“去年算是试验,稻田养泥鳅的规模不大,加上刚开始养殖经验不足,泥鳅的产量也一般。”倪明奎说。今年,他将养殖规模扩大到了200亩,准备分批分片投放泥鳅苗种。“泥鳅最好的生长期一般在6月到10月之间,这样分批投放的话,到时候泥鳅的价格不至于太低。”
水稻田里另辟蹊径养泥鳅,会不会对水稻的产量有影响呢?据倪明奎介绍,他们合作社去年的水稻亩产1200多斤,而养泥鳅的基础建设(开挖泥鳅沟坑)只占到整块稻田的5%到8%,整体看来效益并不比单纯种水稻低。而且,慢慢长大的泥鳅可以不用再喂饲料,靠吃稻田里的虫子、水稻的花粉和掉下的稻叶存活。减少施药量的水稻,也因此成了无公害大米,很受市场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