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平日里牛奶的价格波动大家都很关注,但是对于上游产业链--奶牛养殖户的经营状况却很少注意。中国之声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养殖户,尤其是那些散养户的日子眼下并不好过,一方面养殖成本飞涨,另一方面牛奶却卖不上价。双重压力下,散养农户们何去何从?
行唐县是河北省有名的牛奶生产大县,老张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养牛专业户,他告诉记者,和养牛最好的时候相比,眼下养牛的人少了不少。
老张:原来养牛,我们这个村是90%以上,在家养20、30头,现在一般的要养10多头、20多头就是大户了,一般家都在5、6头。
赚不到钱,是养殖户离开的主要原因。今年4月以来,玉米豆等主要原料价格平均每公斤上涨了1毛多钱,再加上人员工资、电费、运输费、土地租金等费用的开支也大幅增长,养牛已经过了最好的光景。
老张:现在是淡季,养殖户和俺们,也都保持稳定、等待、不赔,坚持。今年到了维持阶段了,有利润到没利润了。
成本增加,鲜奶也卖不上价格。和去年相比,乳制品企业收购鲜奶的价格每公斤下降了1毛钱左右。有的乳制品企业甚至对养殖场采取了“限量收购”的政策。也就是说,乳制品企业按需收购,而对于奶牛多产出的那部分奶,养殖户只能自行解决。某养牛合作社负责人鲁经理说,多余的牛奶他们干脆喂给小牛喝。
鲁经理:你生产12吨半,13吨,他给你定量就定到12吨,剩下的你自行处理,怎么处理?叫养牛户回去喂小牛去。
屋漏偏逢连阴雨。由于牛奶卫生安全的新闻接二连三曝出,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信任恢复需要一段时间。国内乳品企业的压力自然影响到产业链末端的养殖户。从事奶业销售多年的业内人士路洪图表示,消费者对乳制品的信任度直接影响着这一产业的发展。
路洪图:市场信心恢复这块,公众这一块他有恐慌,一个小问题,通过集中的炒作以后,影响了整个的消费市场,影响是很大的。
在养殖成本和收购价格的双重压力之下,散养农户们的日子并不好过,而规模化的养殖场又是如何看待行业前景的呢?
零散的牛奶养殖户在惨淡经营,而养牛大户和规模化的养殖场都很看好后市,正在快马加鞭布局自有奶源基地,希望在乳业市场复苏前抢得先机。山东某养殖公司负责人说,改建厂房,扩张生产线,是他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负责人:未来五到七年的时间,奶牛的存栏规模从现在的三万多头达到十万左右的规模,今年争取完成两个养殖小区,我们每个养殖小区是按照万头国际牧场来定位的,所以一年的增长速度大约在一万五至两万头这样子。
一方面是规模化养殖场快速扩张,另一方面是部分奶牛散养户黯然退出。业内专家认为,规模化、集中化将是未来奶牛养殖的发展方向。而正处于调整过渡时期的我国奶牛养殖业眼下还是以散养户提供奶源为主,因此建议政府应适当干预,尽量减少散养户损失,保证市场奶源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