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李秋芬:尝鲜不必靠海近沙漠也能养海鱼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06-01  

  在沙漠中养鱼?这是异想天开吗?近日,以色列GFA公司将一种解决养鱼场地理和环境受限的方法带入公众的视线。这种方法能够解除地理和环境等因素对养鱼场的限制,使养鱼场无需更换水或使用化学用品便能在陆地上养殖鱼类。GFA技术如何让养鱼场无处不在,使鱼虾在条件苛刻的沙漠中依然能够健康成长?这种技术会对我们未来的生活产生哪些改变?

  分解水体中有害物质是成败的关键

  辽宁日报:李教授您好!近日,以色列的一家公司研发出一种在陆地上养殖鱼类的系统。该公司声称这种系统无需更换水或使用化学用品,就可以让鱼类在世界各地,甚至是距离海洋几千公里的沙漠中生长。首先我们想请教您,为何在陆地上养殖鱼类需要经常换水或利用化学药品?

  李秋芬:我们都知道,养鱼需要投喂饵料。在鱼类摄食饵料、吸收营养物质的同时,还会产生含氮的代谢废物和粪便,未被食用的饵料也会留在水体中。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和有机物等污染物的浓度太高,会导致水质恶化,会对养殖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如,当养殖水体中氨氮或亚硝酸氮浓度过高时,它们会将鱼虾血红蛋白分子的Fe2+氧化成为Fe3+,这会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影响鱼虾体内氧的运输,影响重要化合物的氧化及细胞膜的稳定性等,从而造成鱼虾体内一些器官受损,严重时它们可能会因此窒息死亡。同时,水体中有机物浓度过高会引起细菌大量繁殖,其中的病原菌会引起养殖动物缺氧或发生病害。因此,传统上需要定期换水将大量氮和有机废弃物排到养殖水体以外,或使用化学药物将有害微生物杀死,当然,这一过程中,有益的微生物也同时被杀死了。

  辽宁日报:那么以色列这家公司的技术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呢?

  李秋芬:这家公司将GFA系统的贮水池注满水并放入鱼苗,然后加入GFA细菌,这些细菌会在水池里处理鱼类产生的氮和有机废物。这种技术一般被我们称之为“生物净化技术”,很多国内外污水处理和养殖业也在用,包括我们也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通俗地讲,细菌要生长繁殖,就需要营养物质,但是不同的细菌需要的营养物质不同。反过来,不同细菌对同一种废物的代谢能力也不同,而且一种细菌的代谢产物可以被另一种细菌再利用。

  首先,技术人员要事先针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筛选和培养出可以高效利用的物质,将其完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一系列细菌菌种。

  再通过试验,确定养多少鱼,需要投喂多少饵料,产生多少氨氮等含氮废物和有机物,需要多少细菌在多长时间内分解掉它们。

  最后,在养鱼生产实践中,精确投喂饵料和投放一定量的细菌组合。在理想化状态下,这些细菌可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物和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完全分解和转化,生成的大量细菌会形成生物絮团,还可以作为鱼类的补充食物被吃掉,这样就形成一个零排放系统。这种技术的关键是菌种的筛选、搭配和用量控制。

  辽宁日报:这项技术您认为会有哪些欠缺之处?

  李秋芬:GFA技术应该说是目前很先进的技术,为解决内陆、沙漠等缺水地区的鱼类养殖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之路。但我觉得,这种技术相对来说还需要较高的成本和严格管理的高效的养殖技术来配合才能实现。而且,有些海水鱼类生长需要的海水环境,是很难通过人工模拟完全实现的。

  海鱼大规模内陆养殖目前时机尚未成熟

  辽宁日报:我国目前处理鱼类产生的氮和有机废弃物一般采取哪些方法?

  李秋芬:我国目前处理鱼类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氮和有机废弃物问题,一般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来解决。如采用絮凝、沉淀、过滤等方法除去大颗粒有机物,再采用生物流化床、生物滤池或人工湿地的方法除去氮和有机废弃物。因生物净化具有效率高、无二次污染、成本低的优点,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辽宁日报:能在内陆地区养殖咸水鱼是科技的进步,那么我国是否会在近期大规模地应用这种技术项目?

  李秋芬:利用GFA技术,在以色列等沙漠地区可以养殖咸水鱼,但应用在我们国家,我们首先要考虑国情,考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在内地养海水鱼经济上是否划算。刚才我说过,这种技术需要较高的成本,在目前的情况下,将这种技术大批量引入内陆地区,并不合时宜。

  另外,我国海岸线漫长,沿海有广大的土地和海域,可用来发展海水养殖业,满足人们对海鲜的需求。所以大规模引入此项技术在内陆养殖咸水鱼,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讲,反而是一种“舍近求远”。

  最后,我国的集约化海水养殖业还处于发展阶段,也正在研究应用生物净化技术,朝着无污染、零排放的环境友好型健康养殖的方向努力,目前我们还需要做更充足的技术准备才能大规模应用这种技术。

  辽宁日报:解决了水体净化问题,是否内陆养鱼就会获得大丰收?

  李秋芬:水体净化问题应该说不是我们内陆养咸水鱼面临的唯一问题,只是问题之一。要想在内陆养鱼,还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如温度、盐度的变化等,还有鱼种的适应性、种苗的健康程度、养殖技术、养殖成本等一系列问题。

  辽宁日报:生物净化技术需要在水体中投放一定量的细菌,这些细菌在净化水质、保证鱼类存活的同时是否也会对鱼类产生其他方面的影响?

  李秋芬:并不是所有的水质净化菌在净化水质的同时,都会影响到鱼类乃至食用者的健康。我们一谈到细菌,往往会认为它们就是有害的,会引起人或动物的疾病。其实,细菌包括有益菌和致病菌两类。只有含有毒因子且具有侵染能力的细菌,才能引起疾患。大部分细菌是自然界中参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使有机物得以矿化。有的细菌 (如人类和动物肠内的正常菌群)不但不会致病,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生态占位、分泌抑菌物质等抑制病原菌的繁殖。所以,在使用生物净化技术时,在筛选净化菌种这道关卡,研究人员一定会做动物安全实验,不会用鱼类的病原菌净化水质。

  渔业生产与饮食结构未来可能因此改变

  辽宁日报:您觉得这种技术如果能够养殖咸水鱼,那么其他种类的海鲜是否也有望得以生产?

  李秋芬:从原理上说,应该也可以。只是所需要的菌的种类和量以及相应的管理技术会不同,但前提是这种海鲜要适合人工养殖。比如市场上常见的海水鱼中、鲭鱼、金枪鱼、面条鱼、带鱼、鳕鱼,以及鱿鱼和乌贼目前都无法进行人工养殖。

  辽宁日报:未来如果这种技术进一步发展,那么它将对我们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

  李秋芬:这项技术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形成成熟的产业,成本大幅度地降低,那么未来它对生活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可以想象,这项技术会拓展内陆地区的渔业生产,改变内陆地区的农业结构。在海洋渔业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有效利用内陆地区广阔的空间养殖鱼类,不失为一种另辟蹊径的做法。以往内陆地区的人吃海鲜,需要经过长途运输,不但鲜度下降,而且价格高,而应用这种新技术可以让人们就近吃到新鲜、美味、价廉的海产品。

  其次,这种技术还会对内陆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产生影响。远离海边的人也可以一饱口福,遍尝海鲜大餐。人们的食物显然会更加多样化。

  总之,这种技术将为我们的渔业生产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使沿海渔业得以向内陆地区扩展,为人类提供更多优质的蛋白质,让更多内陆的人吃上安全、美味的海产品,从而改善内陆人的饮食结构。

  辽宁日报:这项技术还有哪些其他方面的意义?

  李秋芬:这项技术的出现,还有更深的生态学和社会学意义,对发展生态系统水平养殖业,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可在此基础上,发展更为完善的立体生态养殖,充分利用各营养阶层,进一步提高养殖业的经济、生态效益。而且可以避免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带来新的环境压力。这将大大促进渔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