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长江刀鱼锐减破天价 江苏沿江城市“美食游”咋办?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05-03  

  江鲜的主菜是刀鱼和河豚。刀鱼、河豚、鲥鱼合称长江三鲜。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常菜,几块钱就能够买一斤,但是由于近年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因素,特别是今年长江刀鱼产量锐减,加上有“炒鱼”现象存在,刀鱼成了名副其实的奢侈品,最贵的一斤要卖到8000元。

  与江刀并列长江三鲜的长江鲥鱼、河豚,虽然未被官方宣布灭绝,但也有十余年未被各江段渔业监测站或渔民捕到。长江沿岸城市酒楼饭肆仍然叫卖这两种“江鲜”,大部分都是人工池养的。

  高价鱼仍是一鱼难求

  江苏扬中有“江中明珠”之称。来自江苏扬中的鱼贩李广平乘坐快艇专门收鱼,虽然很少,但是很顺利。

  记者调查得知,一天中午,他与一名捕鱼者以两条鱼4000元的价格成交,又从其他捕鱼者手中收购了4条鱼,一共两斤。下午他就通过其他鱼贩迅速地卖到了镇江的一家饭店。

  根据饭店介绍,这是几天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客人订购的,这8条鱼分别以清蒸和红烧的方式做成了两盘菜,据说最终价格超过10000元。

  经营刀鱼20多年的批发商张兵告诉记者,即使眼下的刀鱼贵得离谱,但在市场上还是供不应求。过去只有江苏人和上海人吃刀鱼,不知怎么的,现在全国各地都来要。

  靖江,位于江苏省中轴线与长江交汇处,南与江阴、苏州、无锡隔江相望。这个人口不到70万的县级市,也是远近闻名的“长江刀鱼之乡”。

  而当地熟知水产市场的人士称,鉴于今年靖江本地所产的刀鱼少之又少,“有的鱼贩一天最多也只能收到四五斤本地江刀”,而一些在上海崇明陈家镇团结沙港长江入海口处捕捞到的“海刀”以及安徽巢湖等地捕捞的“湖刀”,被放到靖江本地的江水中“过过水”,“擦擦背”,充当靖江江刀。

  饕客们熟知,海刀、湖刀的外形虽与江刀差不多,但味道相去甚远,其价格也有天壤之别,比如,江刀入口细腻丰腴,而海刀肉质较硬。

  刀鱼锐减的背后

  靖江为江刀主要产区,靖江市农业委员会渔政站站长顾树信介绍说:1998年,江刀的产量是123吨;2001年,产量为217.6吨;2010年之后,江刀产量基本锐减为百吨之内,这年江刀的产量约为80吨,2011年的江刀产量锐减到约10余吨。

  熟悉基层渔政工作的顾树信则认为,每年春季,江刀都要由海洋沿长江溯流而上,“目前的问题是,在海洋中对于刀鱼根本不禁捕,这使得这些刀鱼产卵群体还没有游到长江,就已开始被捕捞了。” 在他看来,当今的“酷鱼”手段比比皆是:一种在海面就被布下的帆张网,宛如瓮中捉鳖一样捕获刀鱼产卵群体,刀鱼一进去就出不来了;而另外一种布于江面的套网,网眼的最后一段甚至小拇指都穿不过,对江刀的杀伤力极大。

  还有种说法就是在1986年、1987年左右席卷捕捞“软黄金”鳗苗潮中,刀鱼也深受其害,由于捕捞鳗苗的季节与刀鱼苗返回海洋的时间重叠,对刀鱼苗的杀伤很大。

  而近几年来轰轰烈烈的沿江开发与航运发展以及沿江污水排放现状,不容忽视。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锐减的不止有江刀。长江的野生河豚、鲥鱼几近灭绝。而近年来,长江鲥鱼是“看都看不到了”。

  人工繁殖拭目以待

  南京水产局一位姓杨的专家说,与环境污染相比,过度捕捞给渔业资源造成的影响更大。他表示,“如果拿出6到8年的时间全面禁止捕捞,给江刀三四个产卵的周期 ,就能形成新的鱼汛。”

  曾几何时,鲥鱼在经历了产量骤降之后销声匿迹。野生河豚鱼也曾一度“绝迹”,后经人工养殖放流,现虽得以恢复,但产量不可同日而语。

  近日,记者走访了江阴市申港镇创新村。在那里,有几片貌不惊人的水塘,却是长江刀鱼延续种群的希望之地。

  “水塘”的主人名叫郑金良,是这江阴申港三鲜养殖基地的负责人。因为从上世纪90年代末便开始研究“长江三鲜”的人工养殖,他还被称为“拯救‘长江三鲜’第一人”。

  “现在刀鱼养殖还没办法实现量产。”郑金良告诉记者,人工养殖让濒临绝迹的野生长江刀鱼继续繁衍下去不是不可能,但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今年4月13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人工繁殖长江刀鱼,在江苏中洋集团长江珍稀鱼类繁养殖基地科研中心首次获得成功。人工繁殖的历史性突破,而且为长江珍稀鱼类、濒危物种生存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人工人工繁殖是否乐观,前景如何?人们还得拭目以待。

  沿江城市如何应对

  从2002年开始,郑金良一直在尝试增殖放流的方式。每年的6月份,郑金良都会准时来到长江边,将他辛劳培育出来的鱼苗放流,其中大部分是河豚等珍贵鱼类。10年来,他已带动江阴数十家单位,无偿放流了亿万尾鱼苗。与此同时,江阴市政府也把6月12日也被定为“中国江阴长江放流日”,号召沿江企业慷慨解囊加入到放流中来,“反哺”长江。

  或许,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人工放流是目前恢复水生生物资源量的有效手段之一。这一点,也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2011年春夏之际,长江中下游遭遇6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为修复受损渔业资源和水生生态,农业部与湖北 、江西、湖南、安徽、江苏五省共同举办“长江中下游渔业资源修复放流行动”,五省共举办各类增殖放流活动200余次,放流经济鱼类苗种达17.65亿尾。

  郑金良说,与环境污染相比,过度捕捞给渔业资源造成的影响更大。他也表示,“如果拿出6到8年的时间全面禁止捕捞,给江刀三四个产卵的周期 ,就能形成新的鱼汛。”

  面对学者们的观点,常熟市渔政站一位基层工作者提出反问:“几千年没捕光,这二三十年就能捕光?”他认为,江刀减少的主因是长江水污染。

  据《中国环境统计年报(2003年)》统计,当年长江流域废水排放总量为1639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725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914亿吨。

  综上所述各种缘由,给我的沿江各级政府敲响了警钟。一方面,我们要加强环保,防止污染,要让长江沿岸山常清,水常绿;另一方面,要实行禁捕,要减少类似的“美食游”活动,避免刀鱼等江鲜的灭绝,也给我们的子孙万代留下口福。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