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家禽及产品 » 正文

养殖,搏行情不如守趋势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04-27  

  对于养殖户而言,今年的春天比较寒冷鸡蛋、鸭蛋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全国各地“磨刀赫赫”向鸡鸭,同时许多新建的鸡舍空置;同样的情形在生猪养殖中也有发生,只是没有这样明显而已。

  以上情况,在河北省的藁城部分地区尤为明显。作为中国蛋鸡养殖最密集区之一,2011年一只蛋鸡能获利30元的超好行情,刺激了许多老养殖户扩栏,新养殖户上马,甚至地方政府的动告和禁止都阻挡不了大多数人的“热情”.现在,那些扩建的老养殖户用去年“赚一只鸡的钱,去堵今年赔两只鸡的亏损”,也就是说,他们去年赚的是5000只的利润,现在却要去填补扩建后10000只鸡的亏损;而那些新上马的养殖户的蛋鸡从产蛋到现在,一直赔到底,陷入两难境地--退出,血本无归;继续,要么已经赔不起,要么根本不知道会赔到什么时候。

  为什么会这样?

  中国养殖行情很难预测

  对于今年春天的情况,很多行业人曾有语言,但是都不敢断言。大家能预言是类似的情况在最近十多年里已经出现过几次,并且大致是三四年一次。大家不敢断言,是因为谁也没有真实的数据去支撑这样的预言。

  关于数据,这里多说三句:笫一句,官方虽然有数据,但是却没有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并且这些数据本身需要什么样的校正系数,这也是需要商榷的;第二句,中国养殖结构自身的复杂性、分散性和不规范性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第二句,对于当下国人对肉蛋奶真实的消费需求,同样也没有可靠的数据去证明。

  其实,中国养殖行情的不可预测,除了数据缺失和数据水分之外,更有产业内外环境和大产业链自身的问题。

  第一 ,全国动物疫病已经失去经典流行时的规律性,呈现大面积的不可控制和难以预防,并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死亡,继而是恐慌性的抛售,这就会在短期内极大地影响市场的供给量,并直接导致养殖户在价格博弈中心理防线崩溃。养殖户一旦在价格博弈中失去底线,那么供求决定价格的规律就会被人为扭曲(供应量上升1%.可能价格却下跌了30%、40%乃至更多),供求决定价格恰恰是预测行情的基础。

  第二,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对养殖行业的扶持性政策,但是却没能很好地实现对市场的调整,反而陷于一种出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政府扶持的量本身不能改变市场的格局。如同生物体一样,在养殖产业链条中,同样是结构决定功能,而量不足,必然不能引起结构性改变,也就必然无法引起产业的质变;另一方面是部分地方对政策的执行不力,等而下之的甚至完全走样。

  第三,养殖大产业链条中,饲料、屠宰、深加工环节的资源集中程度高于养殖环节,这就必然导致养殖环节在整个产业链的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而这样的后果就是,养殖环节承担了行情波动的风险、疫病的打击以及整个产业链条中的大部分成本,却在产业链利益分配中毫无说话的权利。行情好的时候,所有环节一起分利;行情不好的时候,养殖行业单独承担。这样一种格局必然导致单独从事养殖的养殖户自我发展能力被严重削弱,甚至导致非良性循环。

  行情很难预测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由于宏观调控尚未到位,这就使养殖产业更多地被市场经济所左右。这就为经济学中的蛛网理论提供了直接性的案例。

  所谓蛛网理论是一种对产品价格和产量之间动态均衡的分析。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如果供给量和价格的均衡被打破,经过竞争,均衡状态自动恢复。蛛网理论却证明,按照古典经济学静态下完全竞争的假设,均衡一旦被打破,经济系统并不一定会自动恢复平衡。

  在蛛网理论中,其假设的前提是:

  1 市场完全竞争,每个生产者都认为当前的市场价格会继续下去,自己改变生产计划不会影响市场;

  现在养殖户做决定的时候,大多从自己角度出发,可是大多数养殖户的想法又经常雷同,所以行业中出现“一哄而上,一哄而下”也就不难理解,同样也很难避免。在去年,很多媒体都注意到养殖户的经济理性增强了,没有出现以前那么明显的“一哄而上”;不过,现在从春天的结果看,“一哄而下”或许没有以前那么明显,但在全国层面上依旧还是存在的。

  2 价格由供给量决定,供给量由上期的市场价格决定;

  这一点完全适合中国养殖业的市场情况,养殖户一般以当前的价格为基础去推测和决定自己的供给量。由于养殖业的分散状态决定了大家谁也不能真实地知道这个生产周期结束后,市场上究竟会有多少供应量;当这个供应量成为现实时,对应的就是另一个价格。当前后价格波动过大的时候,就会进一步导致养殖户对自己供应量的过度调整,而宏观调控从目前来看还只能短时间缓冲价格的波动的幅度。

  3 生产的商品不是耐用商品;

  对于养殖户而言,猪到两百斤就得卖,不然再喂下去,猪生长速度变慢,这头猪当天产生的经济效益慢慢就会从正转向负数;同时,猪肉、鸡蛋和牛奶也不可能养殖户自己冷藏保持和深加工,因此在这方面,养殖户是很被动的,并因这种被动在进行市场交易的时候处于劣势。

  以上这些理论假设表明,蛛网理论主要用于分析农产品。而从对养殖业的对应性分析看,没有养殖准、没有中间投入品控制、没有产品入市门槛的养殖行业同样符合以上假设的条件。因此,蛛网理论适合分析中国养殖业的价格和行情之间的关系。

  在蛛网理论中,第一时期的价格P1由供给量Q1来决定;生产者按这个价格来决定他们在第二时期的产量Q2.Q2又决定了第二时期的价格P2.第三时期的产量Q3,由第二时期的价格P2来决定,依次类推。因此,由于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不同,价格和供给量的变化可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当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即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小于对需求量的影响)时,价格和产量的波动将逐渐减弱,经济状态趋于均衡。这时,蛛网向内收缩,称为“收敛型蛛网”.

  第二种,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即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大于对需求量的影响)时,波动逐渐加剧,越来越远离均衡点,无法恢复均衡。这时,蛛网为“发散型蛛网”.

  第三种,当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时,波动将一直循环下去,即不会远离均衡点,也不会恢复均衡。这时的蛛网为“封闭型蛛网”.

  从中国养殖业的现实情况看,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大于对需求量的影响;与此同时,即使价格的下跌幅度大,需求也不能以相应的比例增加,这就使养殖户难以通过“薄利多销”来增加或维持收入状况。因此,在养殖业中广泛存在的是“发散型蛛网”.

  正因为中国养殖业处于发散型蛛网中,这更进一步印证了行情预测的难度。

  在中国做养殖要顺势而为

  从以上对中国养殖业属于发散型蛛网的分析中,不难推论出:不能让养殖户单独面向市场,因此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做出较正确的市场预测,也不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市场或承担得起市场风险。

  因此,要消除或减轻“发散型蛛网”现象,第一,由政府运用支持价格、或限制价格之类经济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第二,利用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机制进行调节,即运用期货市场进行调节;第三,组建一个养殖户与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这种中介组织要由养殖户自己组建,并且主要作用是负责销售。

  最近几年,国家通过收储、补贴、进口猪肉等方式,对生猪的价格有所调控;同时,全国已有数家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生猪远期交易合同的运作,虽然不是期货,但对生猪市场价格的稳定,养猪户市场预期有所保证。

  据说,今年大商所会上马生猪期货。或许上马了这一项目,短时间内也不会对中国猪价的发散型蛛网带去太大的改变,但是有规模的养殖场的确能借助这一点实现利益的保证,如同大的饲料厂能通过玉米期货保证自己的收益一样。不过,养殖场规模要达到多大才能实现这一点,有待观察。

  关于第三种养殖户和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在中国更多是以合作社的面貌出现的。但是,要实现对发散型蛛网模式的改变,这样的合作社必须要具备对供给的控制;只有对供给实现控制,才能实现对市场的调控。同时,这种中介组织不该是政府的下属,或由政府间接掌控的二级机构,而应当是养殖户资源组织的,同时该中介组织应当是非营利的,利益最大化不是它的目标。当然,为了支付必要的开支,它也可以在经营中收取少量的费用。从中国目前的实际看,合作社虽然遍地开花,但能达到要求的合作社几乎没有,而出现对养殖产业有决定性影响力的全国性、公益性、销售性的合作社的出现更是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因此,综合以上分析,在最近几年内,中国养殖户依旧只能更多地依靠自己面对市场。而在笔者看来,在中国搞养殖行业,如果能用心把“蛛网理论”研究透彻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存乃至壮大的筹码。原因很简单,行情虽然不可预测,但是趋势和相对技术优先还是有可能把控的。

  同样是在河北藁城,笔者曾遇到一位仅仅养鸡3年养殖户理智地抵挡了当时高利润的诱惑,果断地在2011年冬季停止进鸡。他规避了目前的养殖风险,从而保住了自己去年的盈利。在他看来,第一,鸡是要养的,不是喂的,因此一定要用心养鸡,这不仅仅是具体技术的问题,更多地是观念的问题;第二,养鸡本身也是一门生意,是生意就要按生意的规则去运作,因此他关注行情,但更看重行业的趋势。

  行情和趋势怎么区别?行情注重短期的收益,而趋势注重行情的基础,从行业和自身长期发展的角度,去决定自己的行为。

  以上那位藁城养鸡户现在没有养鸡,但是他并没有离开养鸡,甚至比养着鸡更关心养鸡的动态、疫病。与此同时,他也利用这段时间,和鸡舍的设施进行检修,对养鸡技术进行总结,甚至通过各种案例比较在本地十年内,什么样的鸡舍是经济上最适合的,生物安全上更有保障的。他对养殖用心,但不唯心;他喜欢学习和交流,但更注重实际可行性和对以后的影响;他希望上规模,但不以规模马首是瞻;他知道标准很重要,但是从不盲从一些了理论性的标准。

  借着这位养殖户的案例,笔者最后想强调的一点是;要做养殖就要做好一辈子做养殖的准备,这样才能抵挡单纯行情变化的诱惑和恐吓,更多地在养殖者核心竞争力--“养”上用力;同时也在趋势的知道下,更主动地向以后发展的主流养殖模式靠近。这样一来,首先,养殖户最低限度能在行业中立足;其次,长期坚持本身会提供更多成功的机会;最后,当趋势成为现实的时候,一直在趋势中的养殖户更有可能拔得头筹,事业有成。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