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事多舛
“猪肉价格又跌了,养殖户又不赚钱了!”听到这句话,你是不是很耳熟,就像听到“狼来了”一样。不一样的是,放羊小孩的话让人麻木,生猪价格再次陷入怪圈让人叹息。叹息的同时又有些意外,因为今年的“猪周期”有些反常。
一名散养户的辛酸史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养殖户杨子培最近有些坐立不安,猪肉价格持续下跌使像他这样的散户的心又揪了起来。
家里养着50头猪(其中能繁母猪20头,仔猪30头)的杨子培在去年的猪市危急中逃过一劫,趁猪价上涨那会儿还挣了些钱。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本以为今年能踏踏实实过个平衡年,没想到坎坷来得这么快。
“目前,毛猪收购价格平均每100斤640~650元,质量差的还不到600元,已经跌破了成本价。”杨子培无奈地说。
收购价在下跌,养殖成本却在攀升。杨子培告诉记者,去年玉米(2419,8.00,0.33%)最贵的时候也就1.2元/斤,今年卖到1.3元/斤,而且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尽管是一毛钱的涨幅,但一头猪的饲料成本就要上涨60元,加上水电、人工成本,按照现在的毛猪价格基本没钱赚,去掉直接成本,一头仔猪的收入大概是120元左右,勉强保本。
“辛辛苦苦养一年,30头仔猪的收入才3600元。还不如出去打工挣得多。”杨子培满脸叹息。
像杨子培这种自繁自养的中小散户们一边遭遇猪肉价格的下跌,一边承受饲料、人工成本的上升,一些地区的散养户甚至开始出现亏本。
临近夏天,高温疫病多发季节,母猪和仔猪的死亡率让杨子培提心吊胆。
“2008年生猪价格最好的那会儿,养殖户拼命补栏,凡是母猪就留,导致现在母猪和仔猪质量参差不齐。近两年天气条件反常,蓝耳病和高热病频发。由于成本原因,我们的饲料和防疫治疗跟不上,导致今年仔猪的成活率比往年有所下降。”杨子培说,每死1头猪就要赔1500元左右。
比市场风险更大的疫病,把养殖户折腾得更苦了。许多养殖户常说,只要不闹病养着就不赔,赚多赚少看价格。
养猪快12个年头的杨子培早已习惯了跌宕起伏的生猪价格。“养殖时间长了,都知道生猪价格有周期,以前是三年一轮回,现在周期的时间变得更短了,猪也越来越难养了!”杨子培觉得,小养殖户的生存空间越来越艰难,计划着今年不如加入合作社,搭上规模化养殖这趟车,也好降低些风险。
“一年涨、一年平、一年跌”的猪肉价格一直以来被称为“三年走势”,然而在经历去年火箭式上涨之后,今年并未出现百姓和养殖户预期的“平局”,转而掉头向下,直至跌破盈亏平衡点。完成最低点到最高点的跳跃,生猪只用了一年时间。
究竟猪肉价格缘何频繁出现暴涨暴跌,政府的调控措施效果如何,监管层又该怎样更好地破解这种怪圈?
疫情干扰补栏积极性
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今年春节过后的猪肉价格已连续11周回落,累计跌幅已将近14%,截至目前,全国猪粮比价跌破6:1的盈亏平衡点,部分地方养殖户已经出现明显亏损。
猪粮比,通俗地说就是生猪价格和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的比值。猪粮比越高,说明养殖利润越好,反之则越差。
说到猪肉价格暴涨暴跌的原因,在中国养殖网主编张雪看来,疫病是影响存栏量的最重要原因。“对于规模化养殖场来说,在猪价较低时母猪存栏量和仔猪出栏基数基本保持稳定。主要是疫病原因使得母猪产仔率和生猪存活率出现了下降,去年闹的主要是高热病,母猪流产小猪腹泻,死亡率比较高。高热病流行以来,母猪的繁育能力下降了,本来一头母猪一年能繁育十六七只猪仔,最后一年只繁殖了十二三只,仔猪成活率不足30%。”张雪分析说。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部副主任赵萍也认为,生猪疫情确实是不可忽视的原因。“疫情近年来逐年加重与抗生素的过量使用不无关系,导致疫情泛滥的可能性变大,成活率的降低,使得猪肉供应环节出现了不应该有的缺口。”
赵萍认为暴涨暴跌还有以下一些原因:一方面是猪肉周期影响,去年一些养殖户看到生猪价格一路高涨后纷纷补栏,使存栏量有所增加,造成市场供应量突然增加、猪价下降的局面。另一方面,人工成本、玉米等饲料成本上升也是影响猪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雪告诉记者,目前猪价连续下跌,自繁自养头均盈利年内首度跌破100元,外购仔猪育肥面临普遍亏损,仔猪价格亦出现持续回落,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受抑。
“五一”猪价要反弹?
“别看生猪价格现在跌得厉害,‘五一’假期可能要涨。”在北京西城区农贸市场,不少猪肉销售商向记者透露了这样的信息。
自从去年五月份猪肉价格疯长后,半年多的时间,市民已经习惯了猪肉的连续降价,此时听闻涨价,不禁又绷紧了神经。
业内资深分析师魏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往年的情形看,“五一”前后猪肉价格可能会有一个小幅提升,但价格不会拉升太高。
魏刚分析说,今年生猪屠宰场的库存较大,比去年同一时期翻了一倍,供应充足;而五六月份生猪将进入销售淡季,需求减弱,因此市场仍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生猪价格行情整体偏弱。
不过,中国养殖网主编张雪看来,猪价的持续下跌,直接影响到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到下半年,出栏量减少到一定程度,猪价可能出现大幅反弹。“拐点可能在9月份以后。”
有分析人士担心,在疫病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之下,可能酝酿出新一轮的暴涨行情。近期猪价下跌主要是由于出栏大猪的量相对较大,当前出栏的肉猪大都是在去年10、11月份出生,当时流行性腹泻并未开始,猪病形势较为平稳,成活率较高,因此腹泻导致的高死亡率还并未影响到当前的出栏量。
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表示,由于春节前腹泻疫情造成子猪大量死亡,根据生猪养殖周期,最早4月中旬之后,180斤以上的大猪供应将会出现不足,从而带动生猪市场结束下跌行情,进入恢复性上涨通道。
生猪生产安全关系到养殖户生产效益、市场价格波动、食品质量安全等重要问题。张雪提醒,目前部分地区疫情严重,为防止价格大幅波动,疫病防控是首先要把控的一环。
“看得见的手”该往哪儿伸?
猪肉价格涨了,老百姓HOLD不住;猪肉价格跌了,养殖户们叫苦不迭,在猪价大涨大跌的怪圈里,市场两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似乎都成了受害者。
为此,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近日联合发布《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并启动预案,提出将适时启动政府冻猪肉收储工作。
此次发布的预案,是对2009年初发布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的完善,重点是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的合力,主要通过增加储备吞吐来稳定市场预期,缓解生猪生产和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既保护养殖户的利益,也考虑了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
每当猪肉价格涨跌幅度考验到人们承受底线的时候,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就会出手救市。目的和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却总是差强人意。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部副主任赵萍直言:“此前一轮猪肉价格上涨由于疫情导致猪肉供不应求,国家进行了能繁母猪的政策补贴鼓励生产,由于猪肉上市需要一个周期性过程,大量母猪补栏使得供求关系中供大于求,导致去年猪肉价格出现较大回落,养殖者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损失,这种政策干预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市场的平衡性,对农户养殖者的损失较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也认为,政策的干预反而容易给养殖户造成错误的价格信号,破坏市场的自身调节。“像市场上除猪肉以外的鸡肉、羊肉等肉类产品,政策很少干预,反而价格一直都比较稳定。”
甚至有网友戏称:“六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
中国农科院畜牧经济研究室主任王济民坦言,规模化养殖、市场化管理,并减少政策的过度干预是走出生猪价格怪圈的努力方向。
不过王济民强调,目前规模化养殖也是困难重重,饲料需求过大、资金周转不够、土地资源有限、疫病控制难度大、污染加剧等问题都是发展规模化养殖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政策的着力点应当向资金、土地、税费政策向规模以上养殖户倾斜,更多地给予中小规模养殖场疫病防控、技术培训、养殖设施、特别是良种母猪补贴这些方面的扶持,这样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才能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