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登骏马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的工厂化养殖车间,全封闭循环化水养殖模式已经全面应用。
伴随着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渔业生产面临着从粗放到集约、从高耗到低碳的转型升级之路。在蓝色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中,“碳汇渔业”的发展理念应运而生。
人工鱼礁
增强海洋碳汇能力
“在我看来,渔业生产各环节中一切低碳环保的举措都是可取的,也是渔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科长董崇强表示,从宏观上讲,对整个渔业生态环境贡献度最大的,无疑是近年来国家一直实施的《渔业修复行动计划》中的人工鱼礁工程。
通过人工鱼礁工程实施后的海底监控录像,记者看到硕大的马尾藻随着海流漂浮,各种藻类繁衍生息,鱼虾穿梭于密密麻麻的“水底森林”,海参则悠闲地“匍匐”在海底人工构造礁石上,一派生态和谐景象。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产生的氧供给鱼类贝类,而鱼类贝类排出的二氧化碳再回送给藻类用于光合作用,从而达到生态平衡。
“自2005年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市共有31家企业参与人工鱼礁建设项目,现阶段应该说是一个结果期。”董崇强表示,从整个海洋生态环境来看,人工鱼礁项目对于繁殖藻类、净化水质、保护渔场具有重要作用;从经济效益来看,承担人工鱼礁项目的渔业企业,不仅可以享受省财政厅每个项目450万至600万的扶持力度,而且在聚集鱼群、增殖海珍品等方面收益颇丰。
日前,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的2012年人工鱼礁项目申报工作已完成,预计今年我市将新增人工鱼礁面积8000亩以上,计划总投入1.6亿元进行建设。
在积极发展碳汇渔业、加速渔业转型升级行动的同时,全国首批碳汇渔业实验室“桑沟湾贝藻碳汇实验室”已落户寻山集团,将为我市碳汇渔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节能减排
海产品养殖方式的“革命”
发展碳汇渔业,广泛应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是我市渔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积极探索。
4月11日,记者来到我市河豚鱼养殖龙头企业文登骏马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去年秋天,文登骏马耗资600多万元引进了全封闭循环化水养殖模式,在3万立方米的工厂化车间中广泛使用,不仅节省了饵料成本,节能率也达到了30%以上。
“使用新技术前,公司每隔15天就要把30个养殖池约3000多方水排出去,换成新鲜海水。由于养殖河豚鱼的水温要常年保持在18℃左右,从海里抽取的新鲜海水还要再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才能注入到池塘,既浪费水资源又浪费煤炭。”文登骏马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俞兰良说。
记者在骏马公司3号车间看到,10个养殖河豚鱼的池塘分两排在车间一字排开。经过蛋白质分离、三级生物过滤、紫外线消毒等6道工序处理后,水就可以重新排到养殖池中,大大减小了碳排放量。由于全封闭循环化水养殖技术配有先进的消毒杀菌设备,每天只需往外排5%到10%的废水,再补充等量的新鲜海水,就能保证池塘的水质达到养殖要求。
记者了解到,自2011年起,我市很多海洋渔业企业开始利用“工厂化水循环设备技术”原理,不断创新渔业生产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海参育苗方面,乳山海渊公司投入使用循环水技术繁育海参苗种,不仅海参苗种成活率提高8个百分点,而且节能率达到了38%;北海水产开发公司将池塘小规格网箱改为大规格网箱进行海参保苗,节约了人工成本,提高了透水性,海参产量增加6%以上……节能减排在渔业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成为支撑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渔船改造
打开节能减排新路径
如果说大力实施人工鱼礁、建设海洋牧场,是碳汇工作中的“加法”文章,那么,广泛应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减小海洋环境中的碳排放量,则是我市渔业企业对碳汇“减法”文章的积极探索。
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时代来临之际,海上捕捞业作业结构不尽合理、渔船装备水平落后、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的问题日渐突出,规范海上生产行为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市的渔船捕捞业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海洋渔业部门逐步引导渔业企业进行渔船改造,打开了捕捞作业节能减排的新路径。
“比如,一对年耗油1000吨的大马力捕捞渔船,在完成改造后可以节省20%的柴油,这笔经济账非常可观,而且大大降低了渔船作业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董崇强表示,在老旧渔船改造过程中,一种途径可以通过对柴油机进行节能改造,起到降耗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实施木质渔船玻璃钢化更新改造,降低船体重量,从而减少渔船能量消耗。
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市海洋与渔业局出台实施了渔船报废压缩近海捕捞能力、推广节能环保的渔船渔机、降低捕捞生产成本等新措施,在推进近海远洋渔业发展、提高渔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为保护海洋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到2015年,我市将报废更新老旧渔船1500艘,渔船作业设备将全面提档升级。”董崇强表示,通过实施渔船改造,打开了我市海上捕捞业节能减排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