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4年前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黑土滩,你看现在牧草长势多好,个头小一点的羊钻进去你都找不到它。牧民现在踊跃出工出力,通过灭鼠、种草治理黑土滩的积极性非常高。”去年夏天的一天,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宁木特乡作毛村牧民扎西尖措指着眼前近万亩的草场高兴地对记者说。
河南县的灭鼠和牧草补种工作起步早、力度大,因而这里的草原黑土滩成灾面积少,尽管如此,近年来河南县始终没有放松对黑土滩的防治工作,每年都要组织人力物力开展大规模的灭鼠和种草活动。
“黑土滩”,是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下,高寒草甸草地原生植被退化为次生杂毒草草地或秃斑裸地的俗称,学术名称为“黑土型退化草场”,“黑土滩”的扩大蔓延,不仅破坏了高寒草甸的生态环境,而且制约着青海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研究结果表明,黑土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草原灾害。黑土滩演化的过程是,首先原生植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毒杂草群落。同时,草皮融冻剥离,盖度降低、土壤裸露,土壤肥力不断降低,土壤养分丢失直至次生盐渍化,土层变薄,退化为沙砾滩,继而成为当地“黑尘暴”的沙尘源。尤为严重的是,退化为黑土滩的草地上鼠洞密布,鼠类活动猖獗。据对达日县的测定,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上,鼠洞的密度高达2715~8400个/公顷,覆盖草地40%以上的面积。
据统计,三江源区的1.5亿亩退化、沙化草地中,失去生态功能的黑土滩面积就达7000多万亩。
黑土滩综合治理成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为确保项目区生态的整体恢复,同时充分考虑到今后三江源地区畜牧业长远发展,与退牧还草同步进行,国家先后投入5.23亿元资金,对三江源地区的522.58万亩黑土滩分期进行了治理,同时投资1.57亿元,对3138.13万亩草场进行鼠害防治,尝试解决黑土滩的问题。
针对黑土滩退化草场在三江源地区分布广、面积大的实际,2005年黑土滩综合治理工程开始启动实施时,选择了省内具有多年实践经验和技术力量的科研、技术推广单位在不同海拔、气候和区域特点的玉树县、称多县、达日县、久治县、泽库县五县进行了试点,优选了披碱草、老芒草、青海中华羊茅、青海冷地早熟禾等适宜三江源地区栽培的优良牧草品种,并将这些品种进行了组合搭配、混播试点,选育的草种可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地区完成整个生长期,栽培第二年株高可达70厘米以上,而且这种草具有发达的根茎繁殖能力强,草质柔软,产量高,是高寒草甸区维护生态、发展畜牧业的优质牧草。
在治理过程中,各地首先将退化草场围栏禁牧,然后进行了大面积的灭鼠工作,采用生物毒素投饵和天敌灭鼠两种方式,其中最具生态意义的无疑是利用鼠类天敌灭鼠。于是,千里草原出现了无数招鹰架,久违了的雄鹰再次翱翔在蓝天,守护着草原。
采取灭鼠、人工种草、围栏禁牧结合的综合措施进行黑土滩治理,这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中很有意义的科学实践之一,避免了过去灭鼠、种草、管护相互脱节的现象。同时,遵循自然规律、依靠科技进步的治理思路和方法,也为三江源生态的长期保护和建设创建了模式、提供了依据。
应该说,目前治理黑土滩所取得的成效在我省7000万亩黑土滩中,仅占不到1/10的面积。但就是这不到1/10的面积的成功治理,为整个三江源地区黑土型退化草场的全面治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黑土滩治理之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我们显然已经看到了希望之光。
从新近批复的《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可以看到,国家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制定了长期的战略规划,《方案》规定,到2015年,力争完成退牧还草950万公顷,治理荒漠化土地10万公顷……2020年力争完成退牧还草285公顷,治理荒漠化土地20万公顷……
青藏高原恶劣气候条件,脆弱的植被生长环境,注定了黑土滩的治理将是一场持久的生态建设战役。
但我们有新一轮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政策机遇,有多年来持之以恒、科学治理的宝贵实践,因而有理由坚信:
生命的绿色终将遍染黑土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