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家湖在介绍他采集的鱼类标本
他名不见经传,但是冠以大山里的“鱼博士”这个称谓,对于身在都安水产技术推广站工作的蓝家湖是受之无愧的。从事鱼类研究30年,他发现50多个新鱼种,为了鱼类研究尤其是广西洞穴鱼类的研究,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月31日,记者在都安采访了蓝家湖。
发现50多个新鱼种
31日下午3时,在都安的蓝家湖家3楼,记者走进一间黑暗的屋子,随着“呼啦”一声,遮光窗帘打开,10多个金属架清晰的出现在眼前。金属架分4层,每一层密密麻麻地摆放着大小不一的玻璃瓶,瓶子里的福尔马林液体中漂浮着大小不一、体型各异的鱼类标本,少则数条,多则数十条。这些标本无一例外地挂着一条小标签。据介绍,这间标本室标本数超过1.5万份,鱼的种类超过250种。此外,他还为北京、上海、大连、湛江、南京、广西等多地的动物、水产等研究单位,提供了鱼类研究标本。
“标签是的确良布条的,内容是我用碳素墨水写上去的。前4位数字是采集的年月,接下来的6位数字是标本编号,再后面是采集的水域介绍。”蓝家湖从中间一排金属架上搬下一个玻璃瓶介绍道,那是他在1982年采集的标本,至今已经保存30年。蓝家湖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1981年毕业于原广西农学院淡水鱼类专业,毕业后因为从事相关工作,一直没有间断鱼类研究,至今已经有30年时间。
据了解,目前广西淡水鱼种类包括河口性鱼类(可同时在河、海内生活的鱼类)在内总共300余种,这里能找到绝大部分。目前在中国有文献记载的18种盲鱼在这里有齐全的标本。“盲鱼属于洞穴类鱼种。广西属于喀斯特地貌,洞穴类鱼种资源非常丰富。在我发现的50多个新鱼种中,大部分是洞穴类的,目前还有10种尚未公开发表,我打算把它们放在我的新著作里集中展示。”随后,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他以往发表在国内外相关刊物的20多篇论文,公开了部分发现的鱼类新品种。
游进深穴采集样本
自从1982年采集并收藏第一份标本后,采集标本逐渐成为蓝家湖的爱好。他利用下乡、出差、旅游等各种机会,采集鱼类标本。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条件有限,他随身携带一个塑料桶和福尔马林液体,走到哪里就把采集工作做到哪里,找村民询问打听,然后亲自下洞穴采集。“现在是先采集标本,采到后再到当地寻找容器和福尔马林,不用随身携带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别人口里得知,天峨县境内一条小溪中生活着一种口形构造特殊的鱼类,他便利用国庆节前往调查。在经过一天的车程到达目的地附近后,找了一个伙伴连夜出发,沿着羊肠山道步行4个多小时,苦战一夜捕获9尾鱼。经鉴定,这种鱼为新种,即伍氏盘口鲮新种。
调查地下河鱼类是异常艰苦的,进洞穴、攀陡崖是常有的事,甚至脱掉衣服游进地下河。有一次,蓝家湖考察东兰县一处地下河,半途被一个深潭拦住了去路,潭水面上仅有一尺多高的空间,从流水迹象判断,对面似有另一洞天,他动员向导游过去,向导听了头发都竖起来,连连摇头,他也感到头皮发麻。但是,为了采集到样本,他鼓起勇气,脱掉衣服。向导见状,亦壮起胆子,两个人并肩游了过去。游了约30多米,前面豁然开阔,出现了沙滩。当时捕获了所称的牛肩膀鱼,经鉴定又是一个新种。
最冒险的一次,是在溶洞中碰到山洪。当时,他到凤山县袍里乡采集地下河鱼类标本。进入地下溶洞时,洞外还是一片阳光明媚,在洞内行程约3公里才到达垂钓地点。不知不觉过去几个小时,他发现河水开始变得有些浑浊,水面出现泡泡和一些漂浮物,他急忙往洞外跑,赶到洞口时才发现大雨倾盆,山洪正如脱缰的野马,猛烈地冲入地下河。“如果再晚出来半个小时,可能就没命了。这次经历终身难忘”。
三四小时拍一条鱼
除了细心搜集鱼类标本外,活体拍照也是蓝家湖近年来努力的方向。目前,他已经为两百种鱼进行活体拍照,电子照片储量有150G左右。为了尽可能在照片中展现鱼的真貌,他费了不少心思,工作态度非常的严谨。
在蓝家湖家的4楼,记者看到七八个大小不一、厚度不等的玻璃缸。原来,这些都是他自己设计的拍摄鱼类活体照片的道具。“大小不同的鱼,根据需要选择玻璃缸,放入沙石模拟洞穴鱼的生态环境,再拍摄。如果是比较活泼的鱼,拍摄时间甚至长达三四个小时。因为它游来游去,要拍到满意的照片就比较难了”。
长期的工作实践让他积累了经验。蓝家湖说上午9时至下午3时是光线比较强烈的时候,选择这个时候在顶楼的小屋子拍摄,拍到效果最能真实展现鱼的体貌。记者现场看到,在2006年出版的《广西淡水鱼类志》中,130幅原色图摄影,其中有127幅是蓝家湖的作品。
在蓝家湖的车库里,还有4个水池,面积有15平方米、水深50厘米左右,目前还养有10多条珍稀鱼。蓝家湖说:“有的是要拍活体照片的,但由于忙还没来得及拍,所以先养着。还有的是品种特别,我想再观察观察它们的特性。此外,有几条是从凌云采集回来的,因为饿得比较瘦,打算养一段时间,要养回正常的体貌再拍照,尽可能还原它的真貌。”
回顾这些年采集标本花费的费用,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0年以前,每年花在这上面的费用在七八千元;2000年以后,成本增加了近一半,每年需要一两万元,“基本上把我所有的工资收入都花进去了”。
洞穴类鱼逐渐减少
从事鱼类研究这么多年,蓝家湖几乎跑遍了广西所有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地方,他最大的感叹是,广西洞穴类鱼的数量在逐年的减少,“原因是鱼类的生存环境,被人畜饮水水源的开发、洞穴旅游业的开发、废水污染所影响”。
有不少山区的当地群众,家里买有小型抽水机,在洞穴里抽水到家庭的蓄水池,抽水机的安装严重影响到洞穴鱼类的生存环境。由于地下水层在逐渐减少,随着地下河的枯竭,一些珍贵的水生动物也遭到灭顶之灾。
据他多年采集标本的亲身体会,过去采集标本的洞穴,凡是装有抽水机的洞穴现在都无法再采到标本,如无眼原花鳅模式产地都安下坳乡下坳洞、透明间条鳅模式产地都安保安乡弄价洞,近年来他多次前往这些地方采集标本,均一无所获。
鱼类学博士杨剑,在广西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工作,曾多次跟蓝家湖合作,到广西各地采集样本。杨剑说:“洞穴类鱼数量逐渐在减少,我们不时会有压力,希望能尽可能快地采集多些样本,除了建议当地相关部门加强保护外,也希望群众如果有发现没见过的鱼,能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