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斯青,圆圆的脸盘、大大的眼睛,不善言辞但待人特别热情。第一次见她是在德令哈市尕海镇努尔村奶泉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的现场,这是德令哈市第一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记者很难把她和工作十分繁杂的牧区经济组织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个合作社确实是她一手操持组建的,她率领的是一群草原汉子,这些草原牧人对她这个弱女子“言听计从”.
斯青,38岁,她是海西州农牧系统一名普通蒙古族专业科技人员。
多年来斯青每年自费订购2000多元的蒙文科技期刊杂志,自己学完之后,她就把这些科技期刊杂志带到草原带到蒙古包,免费送给牧民们。她笑着说这是期刊杂志的二次利用。像《内蒙畜牧业》、《新疆畜牧业》、《青海草业》这样常用的杂志她一次就订购100、200册。她说,牧民还没有养成订购科技期刊杂志的习惯,但他们很喜欢看。2010年7月海西州农牧局干部职工为贫困村捐赠书籍,斯青一个人就捐了115本。仅去年一年她就给德令哈市努尔村、伊克拉村、浩特察汗村等十几个村的400余户牧民和德令哈市奶泉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柴达木双峰骆驼养殖协会送去了自己的科技杂志。从中不难发现,她每年的大部分时间在草原。
她的工作能力得益于蒙汉双语兼通,学的专业又是草原科学专业,可以说,她在牧区是难得的人才,既是“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技术员,又是蒙汉双语科技讲师、蒙汉科技翻译员。2010年6月,都兰县扶贫办举办整村推进项目使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对象大部分是蒙古族,需要用蒙古语来讲课,都兰县却找不到一个蒙汉语互译又具备草原畜牧业专业知识的科技人员。县上只好向州农牧局告急,斯青出色地完成了这次培训任务。2010年4月,德令哈市科技局举办科技下乡活动,斯青用蒙古语翻译、讲解《科学种植优良牧草》、《无公害农畜产品的发展目标》等7、8本宣传册子,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睡眠不足5个小时。2010年开始她承担起了翻译海西州生态畜牧业相关宣传材料的任务,同时加班加点为蓄集乡牧民免费翻译了《草原法》、《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
2003年,斯青在草原上选了一块寸草不生的荒漠戈壁滩做苜蓿草种植实验,3年的辛勤劳作终于换来了50亩绿油油的人工草场,从此斯青的名气更大了,当地牧民自发纷纷来找她学习种植苜蓿草的技术,她也不计报酬,尽心尽力教老百姓种植苜蓿草技术。如今蓄集乡家家户户有了50亩到100亩人工草场,尕海镇努尔村奶泉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人工草场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2005年她在尕海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指导牧民科学种草3000亩。
斯青还是一个优秀的文艺爱好者,能歌善舞,尤其是舞蹈,每逢全州或农牧系统举行文艺演出,斯青便在同事和朋友们的掌声中一展那优美的蒙古族舞姿,舞得跟专业舞蹈演员一样分不出高低。
牧草种植技术、编写农业规划是她的老本行,1996年她从内蒙古农牧学院毕业后就分配到海西州区划大队,一干就是16年,先后撰写了20余篇高质量的草原科研报告和科技论文,2005年撰写的论文《柴达木城市绿化草种与树种选择》选入《中国现代探索新论文库》一书,并获一等奖,《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保护草场是畜牧业的根本》两篇论文分别获得《新疆畜牧业》2005
2007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三等奖。在这16年里,她几乎参与了海西州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全部编写、编制工作,《德令哈市马铃薯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柴达木枸杞地理标志认证》等十几本“大块头”是这两年编写的。
“她是草原牧民非常喜爱的科技工作者,是我们农牧系统的宝贝,工作勤奋,无怨无悔。”这是她的领导和同事们对她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