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海上浮城”催生超10亿水产经济,压垮脆弱海域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03-29  

  ■近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水产养殖户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漂浮”在海上过活

  无节制排污令鱼苗存活率日渐降低

  ■虽近年行情不好,但仍有越来越多的“居民”入驻

  晨报特派记者 李晓明 杨育才 福建宁德报道

  陈华钦蹲在鱼排上,伸手抓起一条四指宽的“大黄瓜”。离开了水的“大黄瓜”,扭动着身子,在午后的阳光下,泛着耀眼的银光。

  “大黄瓜”,是当地渔民对大黄鱼的别称。从陈华钦的肩头望过去,是成片不见尽头的鱼排。鱼排之上,矗立着一座座小屋。位于福建省宁德市三都澳内的这些海上小屋,绵延数十里,面积达上百平方公里,既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育苗养殖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海上村落”。在这个村落中,生活着近万名靠养殖为生的渔民,创造了年产值超10亿元的水产经济。

  这是一座真正的海上浮城。成千上万像陈华钦一样的养殖户,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漂浮”在这片海面上,无论吃喝拉撒,不管春夏秋冬。

  这片海,承载着无边的鱼排,如同托起了养殖户无限的希望。然而,高密度的养殖,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污染,这片海域,也承受着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海上村”的居民来自全国

  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各式各样的房子错落有致地展开,就像是一个村落。让人惊奇的是,这不是在陆地,而是在海面,村庄就像从海水中生长出来的一样,随着海风一起摇摆。

  昨天中午,记者从宁德市三都岛上的码头登上一艘木船,驶向位于三都澳内的海上村落。

  约半小时之后,木船驶入村落。成片的木排连接在一起,整齐地排列在水道两边,像连环战船般漂浮在海面上。所有的木排,全都绑缚在直径约半米的白色塑料泡沫上方。船东老吴告诉记者,相邻的鱼排,都固定在一起,这样更能抵御风浪。为防止鱼排“随波逐流”,鱼排和海底之间用大拇指粗的绳子相连。

  如果从空中俯视,所有的鱼排都呈现出“井”字形,养殖户将每一格称为“一框”。每一框的面积大概有十五六平方米;框里铺着渔网,养殖的黄鱼,就一直生活在渔网里。

  框与框之间,则用三十四厘米宽的厚木板隔开,这些木板,也是海上村落里用于步行的道路。初次登上木板,记者如履薄冰,而养殖户则快步如飞,甚至时常还跳跃到另一条木板上。

  海上房子有大有小,有些外墙还刷着鲜艳的颜色,大门基本都敞开着,不时有小狗在各个屋子窜来窜去。和陆上房子一样,每户水上房子门口也挂着一张门牌号,上面不仅写明门牌号码,还有屋主的电话。要寻人或者邮寄东西,都可以按照这个地址找到。

  这里的养殖户们来自全国各地,远的来自四川、贵州,近的来自宁德附近的平潭、连江等地。

  家家户户都能看卫星电视

  在老吴的带领下,记者登上养殖户陈华钦的鱼排。陈华钦是宁德屏南县人,6年前和妻子来到这里。记者大致数了数,陈华钦的鱼排,有四十多框。在最靠近水道的几框上,是一个用木板搭成的平台,面积约有30平方米,平台上堆放着水桶、网漏、塑料泡沫和渔网等。和平台一框之隔的,是一座面积20多平方米的小屋,那是他和妻子在海上的家。

  小屋被分隔成“两室一厅一厨”,两室里分别放着两张不到一米宽的床,厅里放着一台21英寸的老式电视。陈华钦介绍说,家家户户都安装有卫星接收器,能收到20多个频道。

  在小屋的外面,一根食指粗的电缆从水里钻出,连接到小屋内的电闸上。陈华钦说,最开始的时候,大家还用发电机。后来当地政府统一为海上村落安装了海底电缆,家家户户都通了电,有的养殖户甚至还将沉重的冰箱也搬到了海上。

  陈华钦的妻子正在厨房忙碌着。她告诉记者,海上做饭都用罐装的液化气,淡水都从岸上购买,专门有人开船送水。1米多高的水桶,每桶水7元,能用一两天。

  海上超市物品不比地上少

  由于每次往返岸上都需要近两个小时,海上渔民想购买的日常生活用品,十分不便。有需求就有市场,原本做养殖的一些渔民看到了商机,海上超市也就应运而生了。

  在渔民的口中,海上超市被称为“船店”,那的确是开设在船上的店铺。这个村落里最大的超市“华仔食品”就是一艘巨大的木船。“华仔食品”老板吴玉华告诉记者,他的船店已经开了10多年。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三都澳里的海上鱼排急剧增加,高峰时期养殖户多达3000户,海上人口接近一万人。看到很多渔民定期上岸采购日用品,头脑灵活的吴玉华首先发现了养殖以外的商机。1997年3月,吴玉华借钱租下一艘旧船,载着从岸上批发来的各种日用品,在各家渔排间穿梭叫卖。“穿梭叫卖虽然很辛苦,但也是一种宣传,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船店的位置才比较固定。”

  在这艘30多米长的船店里,水果、糖果、香烟、饮料、大米、啤酒以及香皂、洗衣粉、牙膏牙刷等等,各类商品将船舱塞得满满当当的。如果不是从窗户里穿进来的粼粼波光,还有波浪引起的些许颠簸,行走在货架之间,很难想象这是一家浮在海面上的超市。

  除了日常生活用品,船店里还销售一些只有海上渔民才用得着的东西,比如橙色的救生衣、搭建或者修补鱼排用的钉子、渔网修补针等等。

  记者看到,在短短的五六分钟里,就有两批渔民乘船过来,分别购买了几斤苹果和一袋大米。老吴还告诉记者,船店里的商品价格,和岸上小店铺的差不多,生意也不比岸上的超市差。“这周边上百户养殖户,都到我这里买。”

  船店只是“浮城”商业的一个缩影,乘船穿梭在成片的鱼排之间,记者还看到有饭店、饵料批发站等。

  饵料代理商高飞告诉记者,整个三都澳的海上养殖基地内,一共有13家饵料代理公司,生意最好的时候,每天交易量可达10万箱。高飞透露,他每天早上4点钟就要起床,赶到岸边从饵料商那里批发饵料,然后卖给周边海域的养殖户。平时吃住都在鱼排,十天半个月偶尔上岸走走。

  冬冷夏热,还有蚊虫鼠蚁

  尽管海上生活设施比较齐全,但是海上生活却无比枯燥乏味。

  除了养鱼卖鱼外,由于海上村落中也没有其他娱乐设施,村民们闲暇时候,只能靠打牌消遣时光,女人则一般呆在木屋里看电视。吃饭也基本以鱼类为主,配点青菜。

  另外,海上木屋不能装空调,冬天非常冷,夏天非常热,还有腥臭味和蚊虫老鼠,这样的环境也并不好受。高飞告诉记者,他的家人全都生活在岸上,他妻子曾经到渔屋住了两天,受不了屋子的摇晃和腥臭味,就收拾行李回家了,再也不愿意住海上。

  只有来台风村民才会上岸

  长期定居在海面,何时会上岸?对此,村民的一致回答是:台风。台风一来,不仅容易将鱼苗冲走,连村民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他们只能被迫上岸。

  记者看到,在每户村民的家门口,都挂着一块铁牌,上面除了门牌号外,还写着海上报警电话和屋主的电话。“搞养殖的必须关心天气预报,台风要来的时候政府就会预警,通知我们赶紧搬到岸上去。如果遇到困难就可以打上面的报警电话求助。”

  渔民接到台风预警后,会对鱼排进行加固。一般的大风大浪是禁得住的,因为所有的鱼排建筑都是固定在漂浮物上,水涨船高,不会淹没。

  不过,可怕的是,台风一来,风急浪大,会把养在网子里的鱼苗冲到外面去。台风还会将村民在鱼排上搭建的木质房子摧毁,人留在上面非常危险,曾经也发生过渔民被台风吹落海中溺死的惨剧。所以,一旦有台风到来时,村民都会做好鱼排的全面检查后,转移到岸上。

  [花絮]

  收获时邻居主动来帮忙

  在采访的途中,记者正好遇见一位养殖户在准备“起鱼”(捞鱼),周围相识的邻居和渔工都赶来帮忙。十几个人围着一框海水,将绑在木排上的旧渔网解开,从一头轻轻地拉向另一头,同时将一张新渔网紧跟着旧网扔进水里。

  陈华钦告诉记者,大黄鱼一般养两年可卖,旧渔网上沾了很多淤泥,所以在起鱼前换上新网,捞起来的鱼就非常干净,不用再清洗。

  “黄鱼是水中的‘变色龙’,你现在太阳下看见是银色的,到了晚上就变成金黄色的了,所以‘起鱼’一定要在太阳落山之后,那时捞起来,金灿灿的,才好看。 ”陈华钦说。

  被旧网赶到一边的黄鱼在水面蹦跳着,溅起的水花打在陈华钦的脸上。 “水面到网底有五六米深,这一框鱼捞起来,肯定不下五六吨。 ”

  在不远处,另一家渔民“起鱼”时也是十多人一起动手。他们告诉记者,海上村基本上采取集体劳动,因为“起鱼”时必须很多人一起围住网,才能把鱼拉出水面,光靠一家人是不够的。所以这边都形成了传统,谁家“起鱼”时,隔壁的邻居都会主动去帮忙。

  水上公交司机随叫随到

  从岸上看,海上村落连绵数里,蔚为壮观。除了近岸的几家有浮桥相连外,其余都漂浮在海中间,往来交通如何解决?记者正纳闷间,一艘渔船飘然而至,船夫笑问:要用船吗?

  船夫叫王志炎,也是海上村落的一位村民,除了从事养殖外,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水上公交车司机”。 “我的船随上随走,就是水上的公交车。 ”王志炎笑言,他就是一名“公交车”司机,而且他的“车”没有固定站点,到了谁家门口只要叫声“停”就停下了。他每天早上5点天刚蒙蒙亮就出门,主要在鱼排的水域负责运输,一直跑到晚上7点左右才收工。 “村民都有我的电话,谁有需要一个电话我就来了。 ”

  记者乘坐他的船进入海上村庄,只见左右两边的鱼排鳞次栉比,中间留有一条水路,宛如街道,渔船便在这条街道上自如行走。王志炎告诉记者,在这片水域里像他一样的“公交船”大概有四五艘,主要是为了生活在海上的村民提供方便,“有时候出门买个菜什么的,也没必要开着自己的船专门跑一趟。 ”这些“公交船”收费也不贵,除了租船外,一般村民都是上船2元。

  [隐患]

  水体污染加过度养殖 这片海域承受不起了

  在这片村落里,记者参观了不少村民的房屋,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屋里的厕所直通到海水里,个别小木屋甚至没有厕所。

  村民告诉记者,在海上生活也不大讲究,平时上厕所也都直接排到海里,权当饲料了。至于洗衣洗碗后的污水,也都是就近倒进海里。下午时,记者就看到几名妇女直接将洗衣后的一盆污水直接倒进了木屋门口的海水中。

  除了污水外,一些生活垃圾也漂浮在水面上,一路走来,记者看到水面有不少塑料袋,烂掉的菜叶子等,黄黄的海水泛着白沫。根据宁德市水产局相关调查结论,三都澳水产养殖区的水体氮磷含量明显偏高,水体富营养化较为严重。

  水体污染给养殖户带来了很直接的影响。“现在的海水污染确实比较重,鱼苗的存活率不是很高。”多位渔民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的鱼苗发病几率比过去高了,不及时用药就很容易大片死亡。渔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常一个格子的养殖区里要放进2-3万元的鱼苗,大黄鱼的养殖周期至少一年,也只能长到七八两重,两年才能长到1斤多重。“现在的行情也不好,收购价只有十七八元一斤,几十万元成本投下去,很可能辛辛苦苦两年下来,不仅不赚钱还要亏本。”

  除了污染外,越来越密的养殖也让这片海域承受不起。尽管近年行情不好,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养殖户来到这里“淘宝”,海面水域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养殖网箱所占据。渔民表示,目前只要舍得花成本,就可以在海面上圈地养殖,大的养殖户有十多亩水域,有时候甚至在航道上都可以看到网箱。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