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三月,伴随着镶黄旗草原刚降下的一场瑞雪,记者驱车沿着网围栏之间留下的通道,曲曲折折地向草原深处进发。同行的镶黄旗一位同志突然冒出一句话:“如今的网围栏只不过是明确草场范围的‘地理标识’,牧民心里的‘网围栏’早就被突破了!”
“随着联户经营、合作社等牧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牧民不再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户与户之间结成了互利合作体,现在,全旗已经有一半左右的牧民和草牧场加入了各类合作组织。”旗农牧业局局长胡日查进一步解释说。
困境中的“结盟”
镶黄旗可利用草场面积4400平方公里,人均草场430多亩,户均近1500亩。1996年,镶黄旗草场划分到户,几乎与此同时,一种朴素的自愿自发“合作”开始在草原深处萌动:牧民把亲戚、邻居联合起来,这成为后来该旗大力推广的“联户经营”的雏形。
2001年,新宝拉格镇苏吉嘎查牧民苏木雅把三个兄弟的草场租了下来,草场总面积达到4100多亩。苏木雅开始“大展拳脚”:划区轮牧,建设高产饲料地和基础设施。到了2009年,他家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530元,比2001年增加4780元。
他们的成功,成为镶黄旗牧民合作经营的样板和引向。从2006年开始,旗委、政府因势利导,陆续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引导牧民采取合作、合资、入股等形式,将草场、人力、牲畜、生产工具进行整合,推行联户经营。
“联户经营促进了草场资源合理流转,使草场资源得以科学合理利用,同时整合了劳动力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牧民之间的分工也更加合理。”副旗长敖特根巴特尔这样评价。
目前,合作、联户在镶黄旗草原呈星火燎原之势。去年,全旗牧区联户经营达到2304户、8486人,分别占全旗牧户的48%和54%。
升级中的“裂变”
联户经营让牧民们突破了“网围栏”。如果说是一种“聚合”之变,那么专业化合作社的兴起,则是“聚变”之后的“裂变”。
旗委、政府审时度势,在鼓励牧民联户经营的同时,建立起多元投入机制,整合资金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支持,仅去年就发放3000万元贴息贷款。目前,该旗有各类牧民专业合作社140多个,社员1984户,经营草场346.9万亩,分别占牧民总户数和草场总面积的45.3%和44.7%。合作社当中,除了畜牧业养殖,还涉及特色养殖、马产业、草产业、牧业机械、基础设施建设、奶食品加工、运输服务、旅游业等多个层面,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专业化带来的效益极为明显。去年初,新宝拉格镇前哈沙图嘎查宝拉格合作社确定了发展育肥羊的目标,除10户社员的1300只羔羊外,还购进了近1700只羔羊进行育肥。仅此一项,合作社38人当年人均纯收入增加6347元。
合作社之间分工明确,合作社内部也在“细分”。在新宝拉格镇伊很乌苏嘎查,育肥屠宰畜产品细加工基地、高产饲料基地、阿尔善图旅游点等3个实体,覆盖了全嘎查62户牧民。嘎查书记鲁布森告诉记者,今年打算从5月份起分3个阶段分别育肥冬羔、春羔和淘汰羊,每个阶段1000只,一只羔羊能增收100多元。
与之配套的是合作社的高产饲料地。去年,合作社共收获饲料400万斤。除以每斤8分钱的价格向社员提供200万斤饲草料外,还以每斤1毛9分钱的市场价对外出售110万斤,剩下的90万斤在育肥基地使用。而合作社的旅游点去年纯收入达到15万元。
基地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让合作社成为推进镶黄旗牧民增收的主力军。去年,全旗牧民人均纯收入7034元,同比增长33%。
德美羊的故事
走进东日布家的棚圈,羊羔如潮水一样涌过来,咩咩之声不绝于耳。看到记者惊诧的样子,东日布得意地告诉记者,家里的过冬母畜有135只,截至目前已有128只母羊下羔,其中有11只接产3羔、105只接产双羔,只有12只接产单羔。这样算来,128只基础母畜共接产255只羔羊,成活率达到100%,基础母畜给他家带来了双倍的利润。
“德美羊的特点就是双羔率高,旗里从1999年开始引进德美羊,现在已经是第3代,接近纯种,品种越纯双羔率越高。”胡日查的话解开了记者心中的谜。
原来,旗委、政府一直在探索减少牲畜数量、保护草原生态与提高牧民收入的办法,德美羊以其双羔率高、肉毛共用的优秀品质,成为重点引进的对象。经过多年的改良繁育,目前全旗3代以上的德美母羊存栏达到13万只,占全旗存栏母羊的65%。今年全旗至少多接德美羊5万只左右,仅此一项,可望直接增收3000多万元。
据旗农牧局测算,一只蒙古羊平均1年养殖纯收入439.54元,而一只德美母羊平均1年的纯收入则达到772元。更为重要的是,高双羔率的德美羊使少养、精养成为可能,对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草畜平衡、保护草原生态意义重大。目前,全旗已有适度规模德美羊育肥点35个,辐射带动牧民570人,年人均增收199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