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夜装箱,八百斤扣蟹送宝岛 上海海洋大学为台湾苗栗县养大闸蟹提供技术支持,教授带着博士、硕士生上崇明岛建基地精心培育蟹苗。前天空运走的已是第四批。
蒙蒙细雨中,踏上一条小石子铺成的路,一只黑色小狗先蹿了上来,“哎!哎!”一位穿黑色羽绒服的男子喊了两声,上前拍拍它的脑袋,小狗就乖乖转身回去了。
“看门的,别怕。”那男子说。他是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成永旭,这里是崇明竖新镇东新村,“专供台湾”大闸蟹育苗基地。
眼前有成片的水塘,连日阴雨,塘边泥泞不堪。砖房很简陋,连水泥都没有糊,红砖裸露着,顶上是复合板搭成的棚子。成永旭的袖口和裤腿上都沾着泥巴,他正指挥学生和农民挑选优质扣蟹。经过一夜装箱,48箱总共800斤扣蟹前天启程空运台湾苗栗县,将送进当地农户的池塘养成“成年大闸蟹”。
一步步选出优质扣蟹
池塘的内边沿上有一堆堆杂草,“这叫打堆,这种植物叫水花生,螃蟹会爬在这上面,不再钻到泥里,捉起来就方便多了。”
成永旭的研究生和当地农户一起,正用大网从池塘里捞蟹。岸上用塑料布围出了一个5平方米的小池子,池子中间搭了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木板。螃蟹先被放到板上,它们本能地往四周爬,随即掉进池子,不爬的死蟹便留在了板上。
成永旭拎出一个大塑料盆,盆底已被割掉,兜上了塑料网,网孔直径2厘米多。把蟹倒进去后像筛面粉一样筛,不合规格的蟹就漏下去了。
下一步,研究生和农户把塑料网里大于3厘米的蟹挑出去,剩下的都是合格的。
合格的蟹集中起来,用担子挑进池塘里的蟹网,那里的水温正适合,蟹在其中暂时歇脚,等待装箱。
成永旭拎起一只合格的蟹,“这叫扣蟹,像纽扣一样大的小蟹。”他告诉记者,2-3厘米的扣蟹最好,太小和太大都不行,蟹壳的表面有6个疣突,侧面有侧刺。
在选蟹前一周,上海检验检疫部门已随机捞去四五十只蟹,检测重金属、农药残留。检验检疫部门对水质、饲料也定期监测,“我们必须保证运到台湾的扣蟹是最优质的。”
为台湾提供农业技术支持
选这个地方做专供台湾的养蟹基地,成永旭是经过细心考察的,“池塘背面的南横引河,贯穿崇明东西,水质最好,有营养、无污染,能保证育苗的质量。”去年5月中旬,成教授在这里开了60亩池塘,把从长江口捞起选出的蟹苗拿来育苗,其中40亩养扣蟹,20亩养成蟹,1亩可以产出300斤扣蟹。他们还专门铺了一条400米的石子路,把养殖基地跟江海路连上。
这是上海首次为台湾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台湾人特别喜欢吃大闸蟹,但因为涉及检疫检验,还没有大陆产的大闸蟹能卖到宝岛,所以台湾人只能结伴来大陆吃。上世纪90年代起,当地水产养殖业者也开始养蟹,养殖场主要分布在宜兰、桃园、苗栗等地。然而,在当地养蟹不容易,因为种苗大多来自非正规渠道,质量不保证,蟹老是养不大。就算这样,当地养的蟹也连年涨价,一只二两卖到相当于100元人民币。
去年,海洋大学和苗栗县签订了中华绒螯蟹养殖科技合作协议,协助当地发展大闸蟹养殖产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海洋大学在大闸蟹苗种供给、育苗技术、营养饲料、病害防治、养殖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
成永旭的科研团队根据河蟹的营养需求,研制出了安全营养的饵料,蛋白质、脂肪和糖的含量都高,河蟹吃了排便还少。
60岁的崇明农户陆炳石养了多年蟹,“以前我们就喂麦子,海洋大学老师用专业饲料,蟹长得比我们的大,模样也好看”。原先他养的扣蟹,100头差不多一斤,现在海洋大学养的扣蟹,80头就有一斤了。
蟹苗初始阶段6-7天脱一次壳,后期一个月脱一次壳,经过9次脱壳,就长成了扣蟹,可以运往台湾继续培育成成蟹。
担心亚热带气候影响养蟹
养扣蟹的整个过程中,成永旭经常来到基地指导,而他的4个博士、硕士研究生就住在这里。博士生刘智俊说,他沿着池塘撒饵料的时候,成教授提醒,一开始要撒小颗粒,然后大颗粒,这样才充分利用饵料。“以前凭感觉,觉得随着螃蟹长大,要逐渐加大投饵量。可成老师告诉我们,螃蟹在脱壳的时候,要少投饵料,因为那段时间它吃得少。”硕士生沈城也觉得在基地这半年,自己的动手能力强了。
挑选出的800斤扣蟹,最后分装在48个白色泡沫箱里,箱子上打了孔,既透气,也避免高空爆箱,还在里面放了冰块,搭上飞往台湾的飞机。这已经是第四批送往台湾的扣蟹,第一批是今年1月去的,分给了8个养殖户。海洋大学的王春博士春节期间就在当地指导大闸蟹养殖,成活率和生长情况良好,估计今年秋天可以上市。
以前苗栗有15个养蟹户,听说上海送来了好蟹苗,现在已增加到四五十个。成永旭说他最担心台湾的亚热带气候到底是否适合大闸蟹生长。他觉得当地大闸蟹老是养不大,可能有个重要原因是气温高。成永旭去台湾考察过,发现苗栗山泉水温度不高,养殖户在技术上还有提高空间。他打算4月份再去一趟,实地指导。
成永旭特别叮嘱记者呼吁一下:亲本质量不好将会导致养殖全军覆没。亲本也就是蟹苗的爸爸妈妈。他建议尽量选择天然蟹,尤其是雌蟹要选三两多的大蟹,这样育出的蟹苗质量好,才可能养殖成大蟹。
指着周围一片田地,成永旭告诉记者,这里已经规划了130亩的稻田养蟹,这种生态养殖模式是未来科学养蟹的方向;同时这里也将成为上海和台湾农业技术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