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户是罗非鱼贱卖的最直接损失者,应该首先需要好好反省下。记者曾多次参与一些种苗场和加工厂讨论如何争取改变养殖户观念,改进养殖模式,进行错峰养殖,避开高峰出鱼的问题,讨论还不到一半就进行不下去了。为什么呢?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参与讨论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养殖户的观念根深蒂固很难改变甚至无法改变”。笔者认为,改进养殖模式,进行错峰养殖,避开高峰出鱼,应是一种较好的生产经营方式。虽然,改变养殖观念和改进养殖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给鱼搭棚过冬要较大的财力投入。
记者调查还发现一个问题:小规模养殖户要不到过冬苗。据了解,一般规模养殖户都比较容易率先拿到过冬苗,也容易接受新观念,积极改进养殖模式,进行错峰养殖,如茂名江氏养殖场,目前已给鱼种搭好过冬棚,明年6月份左右就有一批鱼可以上市,不仅可以避开链球菌病,还可以卖个好价钱。相比规模养殖户,小户养殖户对优质鱼苗的需求更甚,但他们往往拿不到过冬苗。这事需要请良种场反思。良种场特别是省级良种场应该有所担当,改进技术加大投入,全年均衡供应苗种,满足小规模养殖户的需求。
能否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对生产经营效益有重大影响。在这方面,渔业部门应有所作为。如前文提到的茂名横山村,虽然村里仍然有一部分养殖户存塘较多,但有很多养殖户还是赶在鱼价下降之前把鱼卖了。农业委员梁南华告诉记者,这些都是茂南区水产局(水产技术推广站)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及时发送市场信息,引导养殖户科学养鱼、卖鱼的结果。他认为,茂南区水产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手机短信平台在为养殖户传递市场信息,指导科学养殖,调控养殖风险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希望当地能继续把这项惠民措施继续完善推广,让更多养殖户受益。
除了引导养殖户之外,还需要协调养殖户与加工企业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这次罗非鱼降价,加工厂与养殖户之间达成的保护价已不复存在,彼此之间已经没有了合作的诚信基石。那么,如何修复这种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这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协调引导。如果养殖户与加工厂之间没能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形成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那么,中国罗非鱼的前途堪忧,中国罗非鱼养殖户的愿望难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