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的担心是正常的,因为价格涨跌是市场规律的必然,而近些年因为农产品价格涨落而致农业生产起伏和影响农民增收的事情又太多了。就以生猪和猪肉为例,近年来价格起伏比较频繁,许多农民都难以忘记养猪时曾有过的亏损,而面对猪价肉价疯涨,很多农民又可能会大量养殖,到时仔猪极缺和价格极高就成了一个信号。一旦真的出现这种盲目跟风现象,后果又将如何?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在出现农产品价格涨落以后,固然需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平抑物价,保持市场的长久稳定,但更需要的是如何建立预警机制,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让农民增收能够持续稳定,不再因市场波动而致收入波动。
应该看到,我国农村经济距离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相差很远,多数农民缺乏市场经济知识,安排经济活动习惯于受传统经济思维和社会信息(包括媒体、传闻和耳闻眼见的身边事)影响,生产盲目性很大。不少农民常被一时的市场现象迷惑,看到什么好卖就一拥而上,一旦赚不到钱又一窝蜂地转产。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而鲜活农产品又难保存,一旦上市就须快销快卖,因此许多农民都吃过市场涨跌的亏。因为盲目跟风扩大或缩小生产以及产品结构性矛盾所导致的农产品供求风波,导致“卖难”或丰收不增收,教训应该说是很多也很深刻的。
由于多数农民缺乏驾驭市场的能力,这就不能不强调政府的适度引导和服务。地方政府除了关注市场,采取必要措施外,还需要着力帮助农民分析市场和适应市场。要告诫农民,不能只看到本地或外地一两个市场好,就随意扩大生产,随便选项目、筹资金、上工程,而要帮助农民开展市场预测和前景分析,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从热闹的交易中看到存在的风险,从冷清的市场上看到潜在的机遇。还要促进生产、加工和消费协调发展,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指导结构调整,逐步建设一个成熟的、完善的产业化链条,完善市场机制。一句话,要着力帮助农民闯市场。地方政府倘真做到了这一点,老刘们还用得上纠结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