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3日电(记者董峻、刘羊旸)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形势如何?面临什么历史机遇?未来发展方向何在?记者3日就这些话题采访了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
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任务更加艰巨
李家洋说,科技进步始终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一五”时期不足20%提高到“十一五”期末52%,但与建设“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农业科技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巨大差距。
“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他表示,“当前世界农业科技正在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带动并加快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
李家洋说,以生物组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数字农业技术为代表,全球农业科技正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欧美等农业科技强国和大跨国公司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占据优势地位,正逐步加大进入我国市场的力度和速度;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农业科技竞争力也显著增强。世界各国抢占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
他表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任务更加艰巨:围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提高种子科技创新能力,培育高产、优质、多抗、专用的突破性新品种,实行良种良法配套,不断提高单产水平。
同时,必须提高重大动物疫情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科技创新能力,为动植物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安全提供保障;必须提高农业物质装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提升防灾减灾技术水平。
此外,还要提高农产品储藏加工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资源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开发精准平衡施肥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节水节能技术、养殖业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李家洋表示,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新时期促进农产品稳定增产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部署。
李家洋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位——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性——农业科技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向——要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定位、定性和定向的深刻阐述,表明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李家洋说,“我们要深刻认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的重要内涵,切实履行公益性研究职责,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更多的科技保障。”
5到10年内中国农科院要成为国家农业科技策源地
李家洋说:“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1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已进入蓄势待发、跨越发展的新阶段。中央对于农业科技的重要决策为我们创造了新的发展条件,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认真谋划跨越发展新目标、创新跨越发展新思路。”
据介绍,未来5到1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将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总目标,按照“引领创新、支撑产业、开放合作、和谐有序”的总要求,全面提升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成为国家农业科技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和重大科技命题的策源地;全面提升对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成为国家农业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全面提升宏观决策咨询能力。
“经过5到10年的建设,要更加凸显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在解决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技术问题上的核心作用,在国际学术界的骨干作用,支撑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带动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率先进入世界前列,促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蓬勃发展。”李家洋说。
为此,中国农科院将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围绕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和需求,大力推进产业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示范工作。
同时,大力加强院所学科体系建设,强化传统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重视扶持交叉综合学科,建立重点突出、优势明显、相对完整的现代农业学科体系;以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抓好科研、科辅、转化和管理四支人才队伍建设;抓好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重点加强信息网络工程、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