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启动的“长江口青草沙水库邻近水域生态修复专项”为期5年,花费3350万元生态修复金。项目通过重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栖息地修复和构建新型渔礁等措施,使传统渔业资源得到恢复、渔业生产保持稳定、濒危物种得到保护。同时,为青草沙水库邻近水域水生生物营造良好栖息环境,稳定水生生物群落结构,为长江口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生态保障。
据工作人员介绍,由于长江口广袤的湿地是中华绒螯蟹最大的天然产卵场,其产量数量和品质的变化,对长江口水域生态环境有一定的监测指示作用。因此,中华绒螯蟹是重要渔业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主要对象之一。此外,今后每年还将放流中华鲟、脊尾白虾等长江口本地种。
这次放流的中华绒螯蟹亲蟹共4万只,均为长江水系原种或子一代苗种。其中1万只有标记,是我国最大规模的亲本标记放流。这些蟹均通过上海市良种审定委员会的种质鉴定,每只规格约100克~150克,按自然雌雄比例1∶1投放,采用标签与套环双重标记,每只亲蟹均有惟一的编码,标记方法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
据有关专家介绍,放流后将采集并研究标记蟹的捕获点,获得放流亲蟹的洄游路线、洄游速度、对产卵场环境的选择与适应、放流群体对野生群体的贡献率等数据。据此,可以科学制定蟹苗放流的技术方案和产卵场保护措施,包括放流时间、放流地点、放流方法、放流数量的确定,以及产卵场精确位置、产卵场环境条件、产卵场保护期的确定等。这些科研成果将为设立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并给全国乃至全球的水生生物大规模放流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