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从南京高淳与安徽宣城交界的水阳江上港口桥出发,搭上高淳县砖墙镇港口村村民李玉喜的摩托,向着他在安徽承包的25亩蟹塘进发。在两米多宽的水泥路上骑行了十几分钟,又踏着烂泥田埂步行了二十多分钟,我们终于来到了李玉喜的塘前。
放完水的蟹塘里,已经有六七个人在清理消毒。李玉喜说,这是要让塘底的泥巴也晒晒太阳、养养精神,为开春放苗做准备。2010年,李玉喜这片“皖字号”蟹塘出了几千斤螃蟹,当时价格高而稳定,让他赚了个盆满钵满。去年,蟹价先高后低“坐上过山车”,不少卖得迟的高淳蟹农直喊伤不起,李玉喜虽也受到影响,不过相对来说他还是靠成本优势能弥补些。一桥之隔,高淳境内的蟹塘租金最低的也得七八百元一亩,高的一千多,而他承包的塘每亩只有350元,比高淳的低了一半,算下来总共可以节省近万元。而这里的螃蟹同样喝的是水阳江水系的水,加上李玉喜把高淳的数字化螃蟹养殖模式移植过来,所以他养的螃蟹规格、质量都不错,高淳水产市场的销售大户也纷纷主动来联系。
像李玉喜这样跨省养蟹的农民,在港口村并不在少数,他周边的蟹塘不少也是同村子的人来承包的。港口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国告诉记者,过去,他们村也有一些到安徽去包塘养蟹的,但没有成气候。到了2009年,螃蟹行情越来越好,而港口村自己能开发的土地已经饱和,于是跨省养蟹一下子流行起来,大规模“蟹军”日作于皖、夜宿江苏,港口桥上不时穿梭着忙碌的身影。一个新的统计数字可以很好概括:过去本村自有的蟹塘总面积在两千多亩,到了2011年,全村人承包的蟹塘面积已经超过5000亩这增加出来的两千多亩,都在安徽境内。港口村人的腰包也更鼓了,去年全村人均收入11400多元,两年来每年都以13%以上的速度递增,李建国认为,这是与跨省养蟹的火热密不可分的。
港口村村民的到来,也让紧邻的安徽宣城里桥镇农民看到了依靠螃蟹等水产养殖致富的希望。每年港口村村委会都会举办几次水产养殖的培训讲座,每次都会有十几位安徽养殖户赶来旁听,里桥镇宝塔村的李福春就是一位。他之前常常会跟蟹塘周边从江苏来的养殖大户交流学习经验,渐渐的,这些零星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他做大水产养殖的想法,于是他常常到港口村来向专家学习。港口村成立了一个“港兴水产品专业合作社”,李福春和其他七八户安徽养殖户,也成为“编外”成员。随着养殖技术的熟练,李福春把蟹塘养殖面积扩大到35亩,收益好不好?不用问,都写在笑容里了。
宝塔村另一位养殖专业户陈宝华的老婆是江苏人,女儿也嫁到了港口村,在女婿的带动下,也开始了螃蟹养殖。他告诉记者,其实除了技术交流,安徽的养殖户对从江苏这边及时获得销售信息也很重视,“哪个地方有价格低的好蟹苗?哪个地方进的饲料好?什么时候把蟹发到水产市场合适?……”这些往往决定养殖与销售成败的信息,都从港口村传了过来。
港口村的螃蟹养殖,还带动了安徽农村的劳动力就业。这几天帮李玉喜清塘修整的,都是安徽来的。李建国说,螃蟹养殖时不少大户也会请安徽农民来帮忙;而在螃蟹销售季节,来港口村帮工的安徽农民就更多了,从打捞、分规格到包扎、过秤……安徽来的小工帮了大忙。他们一天80元左右工钱,再加上吃饭、烟钱等,算下来一天毛收入100多元,还是挺受安徽老乡欢迎的。
港口村跨省养殖的繁荣局面,以及安徽农民频繁来本地打工所带来的消费,也让县里看到了提振消费的契机。李建国告诉记者,县里和镇里已经规划好,在港口村投资建设一个大型“边贸城”,上边是商品房,下边做门面,目前拆迁已经完成,2013年,这座大型农贸市场就可建成,它将为港口村与安徽的生产与贸易带来更多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