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新忠总共承包了104亩水面,50亩用来养螃蟹,同时混养鳜鱼和虾,50亩用来养青鱼和草鱼、鳊鱼、鲫鱼、鲢鱼,其余4亩养甲鱼。他从中秋节开始卖螃蟹,直到11月中旬,之后开始卖虾,直至1月上旬,等虾快卖完时,又可以开始卖鳜鱼和青鱼,而甲鱼、鳊鱼和草鱼则一年四季都可以卖。卜新忠告诉记者,因为养殖的品种多,遇上市场有变化的时候,自己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强了。“总不可能每样都亏。赶上形势好的时候,每种水产品都能创收,加起来就可观了。”他乐呵呵地说。
然而,养得多了,工作量也就上去了,鱼池的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如何既保证产量又保证质量是个大难题。“要保证质量,最关键就是‘肥’‘爽’‘活’三个字!”卜新忠给记者解释,所谓“肥”,就是要让鱼池的水保持一定的肥度,三四月份要浓点,七八九月要淡点,遇上暴风雨等极端天气时尤其要注意。所谓“爽”,就是让水质维持清爽的状态。为此,几年前他就花重金购置了4台微孔增氧机,“晚上八九点钟开机,一直到第二天早晨,很有效”。而所谓“活”,就是让鱼池的水看起来有生机,“太阳光一照,水面上亮晶晶的,我就安心了”。卜新忠说,做到这三点需要经验和技术,“一天至少要观察鱼池三次,早上看一次,下午三点看一次,傍晚再看一次”。“如果饲料还没有吃完,就先不喂食,不然多余的饲料腐烂后会破坏水质。”卜新忠说。
当然,除了这“三字经”,还要舍得下血本才行。“因为只吃螺蛳,我养的青鱼口感较好,肉又紧又硬。”卜新忠告诉记者,和喂普通饲料相比,喂螺蛳的成本较高,但是喂螺蛳对青鱼的成长更有利,“螺蛳会吸收肥料,如果水质较肥,还可以改善水质”。“像这条青鱼,因为吃螺蛳,看起来身材苗条;吃饲料的青鱼身材粗且短,看起来肥肥的,你只要轻轻将鱼翻两个身,鱼鳞就可能掉下来。”卜新忠指着一条青鱼告诉记者。
卜新忠养殖的50亩螃蟹年产量达6万只,年产值在45万元左右。而年均2万条青鱼,可为他带来24万元产值。甲鱼、鳊鱼、草鱼、鲢鱼、鲫鱼平常都会卖,可以贴补日常家用。“水产养殖的成本挺大的,如果只养一个品种,万一赶上不好的年头,第二年流动资金就没了,多个品种一起养,手头的资金就宽裕些。”卜新忠微笑着,看上去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