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蔡敏强:携手创投,共谋水产节能环保产业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12-19  
    

    《海洋与渔业》:您曾经在加拿大北菲尔大学读书,主修专业是造纸,后来为什么入行水产的呢?

    蔡敏强:进入水产大约在六年前。我有一个朋友,他在日本专门从事耕水养殖技术研究。偶然的机会,他介绍耕水机给我认识。从他的介绍中得知,耕水机是个典型的节能环保产品,一小时只需耗电40—60w,却能起到良好的增氧效果。现在全世界都讲低碳和节能环保,耕水机的出现,恰恰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我看好水产节能环保产业,看好耕水机在水产业中的推广应用前景,所以决定投身于水产业。

    

    《海洋与渔业》:您为何如此看好水产节能环保产业?

    蔡敏强:中国人多地少,实行耕地保护制度,土地资源较为稀缺。我个人认为,目前国内的池塘养殖面积不太可能增加。如何在保持良好水体环境提高商品品质的同时增加单位水体的产量,这是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而机械增氧设备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水产细分产业潜力巨大。传统的增氧机耗电量大,效率不高,节能环保产品在这方面将来可大展拳脚。耕水机这一小小的东西,恰恰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耕水机主要是用于打破水体分层,运用到的原理是流水不腐,以往爬水式和叶轮式增氧机都是搅动表层的水,让水面上的空气进入水体里面,但是其增氧的效果主要集中于表层和中层,却不能进到水底。我们的耕水机用电相当少,一小时耕电40~60w,相比上千瓦功率的增氧机的确省电很多。

    另一方面,通过耕水机的作用,上下水层形成对流,将底层的藻类带上水面,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水体里面的溶氧比较充足。与此同时,底层的腐败物质也转移至水面的中上层,这样一接触到太阳的紫外光,就将这些有害的有机物分解掉,所以自然不用下药了。同时PH和溶氧也能在不同深度的水体保持一致。这样一来,就能达到稳定水质、改善底质、节能环保、增产增效四个方面的较佳效果。

    推广技术带动产品销售

    《海洋与渔业》:在养殖户都习惯使用传统增氧机的今天,贵公司的耕水机如何进占这一市场?

    蔡敏强:的确,养殖户当前还习惯于使用传统增氧机,但是耕水机在节能环保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此,我们建立了示范基地,示范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来加深老百姓对耕水技术的认识。

    2010年,我们分别在江门沙堆和鹤山成立了美林养殖场,养殖面积达500多亩,养虾又养鱼。我其实想做一个示范,示范成套的绿色生态养殖技术,通过低耗能而获得高产量。其走的是自然生态路线,尽量少加或不加药物和添加剂。中国环保基金后来用我的场来做示范单位,这样说服力大,如果你光是做设备,没人会知道这设备有多好,只有实证来做和试验才会有更好的效果,我们在示范基地培训那些代理商,教授他们一套生态养殖技术。

    营销方面,我们现在主要是面向大客户在做,因为这样极具示范性效果,如果他们这里养得好,势必会带动其他养殖户采用这种低碳高效的养殖模式。我们和上市公司国联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我们特别重视售后服务工作。我们不仅开展了物流配送、现场安装与维护等服务,还常派技术员到现场为客户检测水质变化等一系列配套的服务,为客户提供他们需要的增值服务,以便让我们的客户能够更加顺利地养殖。

    

    争取创投谋发展

    《海洋与渔业》:据说贵公司在早前得到了创投机构的资助,请问是什么促成了企业和风投公司的联姻?

    蔡敏强:和我们合作的风投公司名叫青云创投。2008年9月,青云创投投资了1000万美元到我们公司。青云创投专注于国内清洁技术领域内的风险投资,旗下设立了中国环境基金,是第一个将风投模式引入中国环境产业的基金管理公司。青云创投主张“利成于益”,也就是在获取利润的同时为社会带来公益和效益。因此,他们在投资企业之前都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作为最重要的考察方式,如果这两项考察不达标,即使盈利再高,他们也不会投资。而我们公司虽然规模尚且不大,但是在节能环保的水产养殖领域有所建树,大家的理念趋于一致,所以就走在一起。

    青云创投的投资模式就是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将资金注入像我们企业一样有潜力的“绿金”公司当中,使企业省去了漫长的资本原始积累期,帮助企业快速成长。在时机成熟之后,创投公司通过受资企业的上市、收购等方式退出,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海洋与渔业》:1000万美元的投资是个不小的数额,能否透露下下贵公司是怎么利用这笔投资的呢?

    蔡敏强:我们把这笔资金分成几个部分,根据公司的发展需要来进行合理配置。前期我们主要用于生产线的引进和完善以及增员。目前,我们主要将资金投入到销售网络的搭建以及示范场建立以及一些宣传推广工作。而后期,我们会回归本源,加强技术方面的投入,例如加大对高技术人才的引进,加强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以及加快对养殖菌种的研发。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