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宁波市优化渔业经济结构 主攻现代高效水产养殖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1-12-05

近年来,宁波市依托养殖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较好的有利条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要求,优化渔业经济结构,主攻现代高效水产养殖,把提高养殖效益作为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积极发展生态渔业、设施渔业、精品渔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夯实养殖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用于设施渔业之一的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的总投资超过了2.68亿元,总建设规模达6.93万亩,约占全市池塘养殖总面积的18.9%。养殖池塘标准化使养殖环境面貌一新,有效水体大幅度增加,放养密度进一步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平均增长15%以上。2009-2010年连续两年各争取中央2500万专项扶持资金,先后建立南美白对虾、梭子蟹标准化高效健康养殖示范区4000亩,辐射推广南美白对虾、梭子蟹标准化高效健康养殖40000亩。2011年启动建设的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6个特色渔业精品园区,改扩建高标准池塘8570亩、新建工厂化养殖区22000平方米,总投资达到8454万元。此外,通过全面改造和更新育苗场水处理、节能环保、质量检测和抗灾等设备设施,提高苗种培育设施水平,达到育苗设施标准化、育苗品种特色化、育苗数量规模化。这些设施的建设,极大提升了全市养殖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和渔业生产的发展后劲。

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水产养殖科技水平。推广应用底增氧先进实用技术,面积达2万亩以上。加快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模式研究,全市已推广南美白对虾养殖大棚6000多亩,并发展错季生产和多茬的养殖模式,大大提高养殖效益。开展了水产与水生经济动植物共生等复合生态养殖系统推广,累计推广池塘生态套养面积近8万亩,发展池塘空心菜种植面积2000亩、种草养鹅面积2000多亩、虾---菜生态循环养殖面积达到3000多亩。加快种子种苗工程建设进程,形成以宁波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和宁波大学生命学院为核心的苗种科研体系,建设宁波市重点水产苗种场6家,全市200余家水产育苗企业可规模化繁育近30余个品种,成功突破了岱衢族野生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等品种全人工繁育技术。通过科技创新,渔业综合效益逐步提高,对虾养殖亩产量最高达到3000斤,实现亩产值近5万元,创宁波单产之最,按照两茬计算,年产值达到8万元。

三、挖掘渔文化资源,助推养殖业提质增速。在巩固水产养殖基础地位的同时,积极拓展水产养殖的内涵,延长产业链,近年来发展了休闲观赏渔业、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一是积极举办水产养殖节庆活动。充分利用该市历史悠久、渔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结合休闲、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成功举办了以生态、休闲、和谐为主题的宁海长街蛏子节、以提升地域特产、致富百姓为目的的余姚牟山湖大闸蟹休闲节、倡导关注老人、奉献爱心的中国宁波(明凤)甲鱼文化节、推动朝阳产业、引领时尚生活的中国(宁波)鄞州杯锦鲤大赛暨观赏鱼精品展等活动。二是加快培育品牌渔业。先后树立象山梭子蟹象山大黄鱼象山紫菜长街蛏子牟山湖大闸蟹等一批具有宁波特色的区域性地方品牌,已有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省级名牌产品17个、市级名牌产品32个,有机产品16个、绿色水产品13个。同时还积极通过设立直销窗口,举办节庆,利用水产品博览会、展销会和推介会等平台进行品牌宣传、引导消费等方式,提升了我市渔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大力发展养殖水产品加工与出口。狠抓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国内市场,2010年出口水产品5.2亿美元。

四、培育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开展渔业公共信息服务。近年来,在科技入户工程的支持下,全市渔业技术实用人才培训工作取得喜人成果,形成点、线、面互动的人才培训格局,推动海水生态养殖技术、南美白对虾等优质品种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了养殖形势持续好转、养殖结构持续优化、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高、渔民收入持续增加的目标。目前,该市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稳步推进,推广健康养殖及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技术22 项,累计培训养殖户近18000人次。同时,优化和提升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网络,不断推进南美白对虾、三疣梭子蟹等七个主导养殖品种的病害监测,积极开展全市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员病害技术培训,先后组织测报人员到浙江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地开展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等方面的交流与学习,每年发送各类技术通讯200多篇,利用短信平台发送8万多条信息,咨询养殖户各类问题近千次。为了养殖户能够及时获得准确可靠的气象和水质信息,开展了水产养殖智能监测系统建设,自动收集气象要素和水质实时数据,建立养殖水域温度、溶氧数学模型,进行预测预报,根据不同气候情况和生产季节特点,以手机短信等形式为养殖户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对养殖生产指导的技术水平。

五、扎实推进水产养殖保险试点,保障养殖业稳步发展。水产养殖资金投入大、灾害风险高,养殖户迫切需要水产养殖保险。为此,该市近年来开展了水产养殖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保险的主体由宁波市渔业互保协会承担,试点品种为南美白对虾,试点面积达到1.76万亩,基本覆盖庵东、观海卫、龙山等试点乡镇的规模渔场。为了解决定损理赔工作面广量大、人员不足的问题,建立了保险协管员队伍,制订协管员职责和奖励办法。经过两年的探索,养殖政策性保险取得了初步成功,受到了渔民群众的欢迎,进一步完善全市渔业保障支撑体系。

十二五是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时期,今后一段时期,宁波市发展水产养殖计划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抓好示范点的提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高标建设,重点扶持,园区管理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区域特点,以“3+2”主导品种为重点,建设一批符合四个一标准(有一个优势品种、一个知名品牌、一个健康养殖模式、一套完善的经济运行机制)的高效生态型现代水产养殖示范区(示范基地),为现代渔业发展提供样板和可借鉴的经验。

二是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完成制订实施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养殖区域、发展规模、生产布局和养殖容量,依法保护养殖水域滩涂,引导养殖业健康发展。抓好“3+2”主导品种发展,不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力争到2015年,全市优势主导水产品和特色水产品养殖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50%以上,形成五大主导产业。

三是努力打造知名渔业品牌。尽快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过得硬、占有率高的水产品知名品牌。加大品牌整合、市场开拓和诚信体系建设力度,支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增强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通过展览、展销等形式,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加快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价格优势的转变。

四是加快培植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龙头企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构建渔业板块经济。力争到十二五末,形成一批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10个国家级著名品牌,实现水产品加工总产值90亿元,水产品加工比率达到65%,基本接近先进发达国家水产品加工比率。

五是加快建立一批带动力强、机制完善、运营规范的渔业专业合作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养殖大户领办,养殖户联办渔业合作社。按大宗水产品分类建立行业协会,逐步建立以同一产品为纽带、相互联系、上下贯通的合作组织网络体系。发挥渔民合作社和渔业协会在专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集约集聚功能,将分散经营的渔户组织起来,把渔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环节链接起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解决好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对接问题。

六是加快实施渔业科技创新工程。整合各级科技资源,加快建设符合渔业科技发展规律、适应现代渔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在水产主导品种培育、水产重大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健康养殖方式、新兴渔药和饲料、水生生物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节能技术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抓好科技入户,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创新渔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形式和运行机制,构建渔业科技进企入户的便捷通道,提高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加强对渔民的技能培训,抓好对示范户、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人员的专业培训,增强其致富能力、创业能力和带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