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7岁的刘汉元还是眉山小城水电局的一名技术员。他对技术非常痴迷,最喜欢钻研无线电技术,以至于无师自通能熟练拆装从单管机、三管机、落地式收音机、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的无线电产品。因为偶然看到一篇有关网箱养鱼的报道,他觉得很有意义,在家门口小河做起了试验。一个试验改变了一生。
历史常常就是这么偶然。今天以一种马后炮的方式来梳理水产企业家的创业史,虽看到很多偶然,却也能看出偶然背后的必然。经历无法照抄,但起码可以借鉴。
30岁,创业的黄金年龄?
农财宝典记者在搜罗企业家资料时,可以明显感觉到,饲料企业家见诸媒体的资料更详实,而养殖、加工、渔药与种苗领域则少很多。这或许跟养殖中饲料所占比重较大有关。饲料企业无论在数量、规模上,都明显高于产业链其他环节的企业。饲料领域上市公司较多,时代感更强,企业家也更加开放。
在记者搜集到的有限资料中可以看到,水产特别水产饲料企业家创业年龄大都在30岁左右,创业前职业生涯时间不长,甚至可以说很多是白手起家。挪威籍华人袁文儿开餐馆时才18岁,李忠也是在18岁就开始了对虾贸易生涯,薛华、刘汉元这些重量级企业家,在30岁前已经创立了自己的企业。
30岁之后投身创业的,一般有着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或积累了可以用于企业发展的社会资源,例如汇海林海春、澳华王平川、晓芹食品王晓芹都有过经理人的管理经验,像天邦吴天星以及芳草张素芳,本身就是行业专家,张素芳甚至在退休之后才开始创业。
什么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从现成的硬件指标看,完全没有客观标准。学历?从已有的资料看,创业家中有学术专家级的张素芳、吴天星,也有只有小学文化的袁文儿;出身?有政府工作经历或经理人经验的可能会掌握更多资源,但像李忠这样从基层市场打拼起家的传奇同样不少。年龄?创业需要敢闯敢拼,年轻人有优势,但创业家中也有罗祖亮这样的有超强意志力的年长者。与这些硬性指标相比,可能更关键的因素是创业家所特有的软性特质,不安分、意志、忍耐、决策……,还有那个可遇不可求的时代,以及无法言说的转瞬即逝的机遇。
什么是创业家品性?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成功学的概念。在不断变换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创业者遇到挫折是一件极其正常的事情。在某次给师弟师妹的分享中,广东汇海农牧科技集团董事长林海春就说:"创业是件艰苦的事情,如果轻松、潇洒,绝对不要创业、不要自己做老板。"
没有很高文化的国联水产董事长李忠早年做一些小贸易。1991年,甲鱼价格很高,他跟搭档陈汉到江西、湖南等地收购甲鱼。一次,他们眼看着对方把几百斤的甲鱼装箱托运上车,一路上担惊受怕,回到深圳打开箱一看,甲鱼全变成了泥沙,两人瘫坐在地上。还有一次,两人在香港被骗,回到湛江后李忠无颜回南三岛老家,陈汉1元钱买了10个馒头,放在出租屋,李忠吃了几天。即使那个时候,他们还是踩着一辆破单车,每天在街上转,寻找商机。"搏、肯做、能捱就是我们的优势。"发达后的李忠如是说。这样的故事很像成王败寇的发达史。但平心而论,更多打拼的年轻人正是输在"捱不过"。
主营珍珠养殖、加工业务的山下湖公司董事长陈夏英,20岁出头在广州打拼,也吃了很多苦。与曾被誉为一代珠王的何小法缔结姻缘之后,他们的生意开始风生水起。2002年时,他们拥有诸暨山下湖珍珠商行等三家公司,员工600多名,珍珠养殖基地遍布全国,养殖场总面积有3万多亩。谁可曾想过,何小法当年因为车祸而去世,陈夏英毅然接过公司,并在短短4年内将企业做到上市。
很多时候,创业者不过是因为不得已而上路。他们并不清楚自己会走向何方,路上会遭遇什么。不断地遇挫,不断地应对,那就是创业者的日常生活。没有过人的意志力,很难承受,而熬过的人,回头看或许会很平静,但也未免不会唏嘘。
技术:异军突起的关键
在养殖环境逐步变差、养殖密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技术支撑,养殖效果根本不可能保证。众多水产企业企业家非常重视技术,为水产产业链某一个环节提供了价值。
刘汉元发明的网箱养鱼技术,被国家科委、农业部列为重点项目在全国推广,这对于一个22岁的小伙子来说,是极大的奖励。而他当年建起的西南首座鱼饲料厂,取名"科力",更寓意为"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如今,由西北农业大学教授黄启贤、沈亦飞领衔的通威饲料研究所,平均每个月要改进10种产品质量,新投产10至15种新产品。
薛华在回忆老师、动物营养学专家林鼎时说,林老师让他对行业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深入理解,使他对技术非常重视。"而今,我们看到了一个有20名博士,80多名硕士的海大集团。这是一个农牧业界少见的庞大科研队伍。
就是非技术出身的陈丹,也是行业内出了名的"科技迷"。他喜欢和学府打交道,也总是愿意从权威专家处寻找答案。2002年,这个"科技迷"筹集1亿多元在湛江市建立了当时唯一的"国家(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民营企业承建国家"863计划"科研项目,这在中国饲料界开了先河。
可以这样说,科技是过去30年推动农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之一。重视技术、了解技术是敏锐发现行业机遇的前提,更是创造行业价值,在业界异军突起的关键所在。
机遇难得,抓住机遇更难得
机遇常常是偶然的。不少创业家能够成功,虽然有时势造英雄的成分,但不可否认他们常常能够敏锐而坚定地抓住机遇。这是最考验一个创业家眼光的地方,也是决定创业家能否成功的关键。
陈丹从1991年开始创业,做到1995年,已经是广东一带很有影响力的粮食贸易商。那时,中国饲料业厂家并不像今天这么多,由国企和外资垄断的饲料业还是卖方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利润自然可观。依靠卖粮挖到的第一桶金,陈很快付诸行动。正因为有这次转型,陈丹顺利地进入饲料行业,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大型集团企业。
相比陈丹晚出道几年的薛华,当时正面临着饲料行业的下滑。但与现在相比,国内水产饲料生产才刚刚起步,竞争不太激烈,投资回报率比较高。薛选择了做水产预混料起家,因为"水产预混料技术含量很高。是用在水产饲料里的核心原料,价钱也很贵,要卖一万多元一吨。"正是这条路对海大集团发展思路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直到目前,水产预混料仍然是海大核心业务。
机遇难得,抓住机遇更加难得。国联获得"零关税",企业发展如虎添翼,这是让多少企业艳羡的机遇;大湖集团在湖南奇迹般实现利用养殖水面融资的创举,既为企业迎来发展机遇,也为业界融资提供了难得的范本。
白手起家的窗口已关闭
八九十年代的这些水产创业家,好多都在20多岁就开始创业。他们几乎都没有什么资本,完全是白手起家。与眼下互联网创业热潮相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农产业创业的黄金年代。
河南农业大学曾对毕业生创业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毕业5年内创业的占48%,6-10年内创业的为29%,11-15年内创业的占18%,16-19年内创业的占2%,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创业的占3%。其中在学习期间创业的和毕业10年以内创业的共占80%。
薛华1997年起步的时候,仅在广州番禺租了一个仓库,买了两台搅拌机,几乎是以零资金投入。而原料上,他们可以向原料企业赊欠,一个月后再交钱,然后自己提供配方做预混料,饲料企业看到效果,愿意用现金购买。因为方向正确,技术过硬,加上多种因素,他们当年就实现赢利1000多万元,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早6年的陈丹,靠着每天骑三轮脚踏车,走街串巷送大米、收麻袋,一点一滴地积累起6000元的原始资本,从而在1991年艰难起步。更早一点的刘汉元,则靠着卖家中肥猪以及贵重物品获得500元而简单创业。
进入门槛不高、竞争不激烈、可以赊欠原料的行业特征让那个时代不少创业家得以活了下来。这是那个时代创业者的幸运,他们应该感谢那个创业的黄金年代。
从薛华往后推七八年,到2004年左右,林海春创业以千万元为投入单位,而今天,"资金少于5000万不要进来,这还要是那些熟悉行业的人创业,最好要有1个亿。"林海春说。土地使用权转让费用从5-10年前的每亩十多万元涨到现在的五六十万元,厂房建设费用从200元/平方涨到800元/平米,还有不断增长的原料、人力与物流成本等等。
除了资本之外,激烈的行业竞争也使得今天的创业更加困难。大型饲料集团招兵买马,圈地建厂,兼并收购,渔药企业也想尽办法扩大规模,大力发展连锁业务,整合流通渠道。缺少资金与科研实力的新人,面对这些市场大鳄,如果没有足够突出的核心竞争力,怎可能在市场立足?在这样一个大整合时代,创业者很难模仿10多年的创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