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猪及猪肉 » 正文

养猪链条 谁在获利?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10-18  

 如果说现在没有赚钱,那是骗人的。但是这半年的盈利完全无法弥补之前的亏损。”多家生猪养殖基地、农户表示,尽管近段时间以来,零售肉价高企,养殖利润丰厚,但他们依然“骑虎难下”。

养殖户盈不抵亏

      在吴兴区杨家埠镇东彭村,正在猪舍忙活的曹老太告诉记者,她家养了10多头猪,是儿子外出打工前留给她照顾的,“最近价钱卖得是高,但我们还是没赚到什么钱。”

      南浔康未生猪饲养场采用生物发酵、粪尿零排放技术,使猪的发病率降低,并缩短了饲养时间,节约了成本。

      据曹老太介绍,她养的小猪都是靠自家母猪培育的,吃的绝大部分都是饲料,从猪崽断奶到长成100公斤左右出栏,一头猪要吃掉250公斤玉米、 2袋饲料浓缩料,饲料成本合计在1300元左右,加上基本防疫、常见病防治、人工授精以及水电、临时帮工等费用,每头生猪的成本达到每公斤15元左右。
      
现在生猪出栏价格基本保持在每公斤19元左右,也就是说养一头猪的纯利润为每公斤4元,按每头生猪出栏时重100公斤计算,养一头猪的净利润最高是400元,这还得在她自己养猪、省下一笔人工费用的前提下。

      
这就意味着,像曹老太这样只有一二十头猪规模的小养殖户,一年最多也就赚个万把块钱。这里还没有考虑技术、价格、疫病等充满变数的因素,“算上这些的话,能不能赚到万把块钱就更不好说了。何况前年养猪没赚什么钱,去年养猪又亏了一大笔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曹老太的儿子因为生猪养殖行情不好,去年跟几位朋友去了宁波打工“捞海货”,不仅收入高而且相当稳定。“形势好的时候,打一天工能挣200300元,一个月能赚七八千元。 ”在继续养猪与外出打工之间,散养户们只能选择后者。
      
与此同时,一些较具规模的养猪场主们,此时都积极投资准备扩大规模。这样做的理由是显而易见的,规模效应所带来的收益更加可观,集约生产方式效率更高。
      
在湖州基山农场养殖生猪的沈先生,经营着一家规模养殖场,能繁母猪维持在300头左右,每月出栏的生猪数量则在350头左右。“最近半年的利润确实不错,但仍然无法弥补前年平、去年亏的数字。”沈先生告诉记者,按规模养殖状态下公认的饲养比例, 4公斤饲料换来1公斤猪肉,按目前饲料价格2.72/公斤计算,一头100公斤重的生猪,饲料成本可节约到1088元,比曹老太这样的散户略占优势,但算上300头能繁母猪和大量未到出栏期的生猪,“每月的饲料成本要超过30多万元。”
   
除此之外,养殖场需支出员工工资3万元左右、兽药1.5万元左右;加上融资利息、办公经费,以及不可预算支出,每个月需要支付的养殖成本接近40万元。“在现在这个形势下,说不赚钱是骗人的,但压力依旧很大。”

链条上有赢家吗

      在养殖户和马大嫂们“压力山大”的同时,养猪业其他环节是否一身轻松呢?至少在运输、屠宰和零售环节上,受访人同样感觉“日子不好过”。
      
据发改委定期公布的生猪生产成本收益预警信息显示,9月份我市生猪出栏价格平均为19.70/公斤,白条肉出厂价格平均为26/公斤,农贸市场猪肉零售价格在31.5/公斤左右。三者之间存在着平均5/公斤左右的利润差,这个利润究竟是大还是小?
      
据多年从事生猪批发生意的莫先生介绍,他在养猪产业链里属于运输环节,他负责去生猪养殖场采购生猪,运输到屠宰场进行加工后,再转卖给零售商人。
      
莫先生购进每头生猪的价格平均为2000元,在屠宰时需支付少量的检验检疫费、加工费、称重费、运输费等。而一头100公斤重的生猪,只能产出80公斤的白条肉(含猪头),再转手卖给零售商人。也就是说,莫先生转手一头100公斤重的生猪,最终的收益不到80元,“比去年确实要多赚许多,主要靠跑量。但工资在涨、柴油也在涨,不算活得很滋润。”
      
相比之下,猪肉零售商的利润或许比较显眼。从批发商手中以26/公斤的价格买下白条肉,转手以31.5/公斤的价格卖出,即可获得550元的净利润,而据记者调查,如果算上卖给各大酒店、小餐饮店的量,每个摊点每天达到3头整猪的销售量几乎比比皆是,也就是说,零售商每天的净利润可达1650元。
      
但对零售商而言,真实的账不应这么算。首先是销量无法保证,尤其是淡季碰到高肉价或恶劣天气时,摊上“连个人影都不见晃一晃”,由此可能带来的损耗全得自己承担;其次是进场费、摊位费等,迫使零售商走在了风口浪尖。
      
此外,据市肉类屠宰加工厂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商品猪均实行了定点屠宰,每头猪收取代宰费、检疫费等28元,折合成每公斤收取的费用仅为0.25元左右,尽管屠宰后可产生适当利润,比如小肠、花油、尾巴、猪毛等,扣除人工和水电,同样算不上在利润链条上占到了多少好处。

W型波动中的阵痛

      记者在核对发改委公布的历年相关数据后发现,近几年我市生猪收益曲线大致成“W”型波动,即每年春节前后达到一个峰值,随后持续下降至年中触底反弹,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春节为止,并由此开始新的一轮循环。
      
但今年却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从去年2月份出现亏损,到当年7月份展开的反弹,并未超出养殖户们的判断。但等到2011年新春结束后却仍然坚挺、并出现跳跃式增长的生猪出栏、猪肉零售价格,终于让许多规模养殖户警醒——“始终踩不准点”已经不再是散户的“招牌”。
      
一位曾在南浔经营生猪规模养殖的朱先生告诉记者,他在2005年形势好的时候入行,随即在2006年的暴跌中遭遇重创,“那时候我没有退出,感觉市场即将回暖,果然到了2007年、2008年,生猪市场开始大涨。 ”朱先生回忆说,当时不算一家三口的人工费和零打碎敲的小开支,卖一头猪能挣六七百元。但到了2009年年末,生猪市场又开始走下坡路,到2010年夏天,不算病死的猪,他养的180多头猪每头赔了100多元。“当时我也想撑过去,但没地方借钱,赊饲料都变得困难,只好关掉了。”朱先生表示,他退出市场的时候,正是市场开始回暖的时候,只要再坚持一段时间,就能享受到此轮暴涨的“红利”了。
      
据历史资料表明,在过去的15年中,猪肉价格共出现过5次暴涨和暴跌,每45年就会出现一个价格周期。而在价格周期的边缘,始终有着养殖户“暴涨进场暴跌离场”的身影。
      
从以往“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的3年一周期,到现在的“一年一个拐”,无论是生猪养殖还是猪肉零售市场,其价格波动周期均在缩短,同时波幅也变得更为剧烈。这迫使大量散户被迫放弃生猪养殖业,同时间接地推动了供求关系的反向倾斜,让市场价格出现明显反弹,又吸引了大量散户陆续进场。“猪贵伤民”与“猪贱伤农”硬币两面的翻转,也是产业链两端心情的跌宕起伏。这也是生猪生产方式由千家万户散养生产,向适度规模养殖生产转型中的“阵痛”。
      
受访的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只有当占总数80%以上的规模场户成为养殖主力军,供求关系才能达到相对平稳;此外,通过加大专业合作社组织直销的方式,降低中间环节费用,猪肉价格有望降低起落幅度。但要彻底解决肉价大起大落的问题,还涉及到政策措施配套、科技水平、市场信息等诸方面的配合,因此,要实现猪肉价格平缓涨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