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湖北荆州:让“虾兵蟹将”成为“淡水渔都”致富主角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09-22  

入秋以来,公安县崇湖渔场负责人易继海鱼塘里的3000斤黄颡鱼又贴上了免检商标销往韩国。活蹦乱跳的鱼儿,每斤16元的价格,让易继海乐开了花。
  “今年,我们崇湖渔场把黄颡鱼作为拳头产品,探索出1亩鱼塘产800斤黄颡鱼、200斤中华鳖,亩平产值2万元,纯利1万元的高效养殖模式,他家13.7亩池塘,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他说,今年上半年遇到旱灾,由于水产部门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和优良种苗,目前水产品卖得不错。过去养殖“4大家鱼”,一车鱼才值1万多块钱,现在几筐鱼就值这个价。
  “过去‘4大家鱼’占据全市水产业70%以上的份额,而今6大名特优产品产值占比60%。”荆州市水产局局长肖家浩介绍说,随着荆州市水产开发的不断深入,全市各县区大力调整水产养殖结构,逐渐打破了“4大家鱼”一统天下的局面,让“虾兵蟹将”扮演成水产业舞台上的主角。“小龙虾、河蟹、黄鳝、黄颡鱼、龟鳖、鳜鱼”这6大名特优产品逐渐成为荆州水产的代名词,也成了渔民致富的“敲门砖。”
  围绕“小龙虾、河蟹、黄鳝、黄颡鱼、龟鳖、鳜鱼”6大品种,荆州市积极探索,形成了小龙虾野生寄养、网箱养鳝等8大优化养殖模式。与之相关的还有人工繁殖、水质调控、纳米增氧等10大技术。现在湖北省主推的10大养殖模式,就有多项是首创自荆州市。这些科学的养殖模式和技术,使名特优产品养殖的推广工作事半功倍。
  在荆州大明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成批的花白鲢从水产大县公安县崇湖渔场养殖基地运来,经过十几道工序后,2元一斤的白鲢鱼,就增值了5倍,变成了鱼肉制品。“3斤白鲢能加工1斤鱼排,直接卖鱼和卖鱼排的毛利要相差10倍,而且整条鱼都能‘吃干榨尽’。”大明水产技术中心主任雷传松介绍,目前,荆州形成了洪湖养殖带、江南养殖带、长湖养殖带3个名特优水产品板块基地。
  “通过‘生态渔都’建设,绿色水产带来金色效益。”肖家浩说,目前,该市淡水养殖面积和产量连续多年居我国地市之首。去年8月,该市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淡水渔业第一市”称号,被誉为“淡水渔都”。2010年,全市水产放养面积220万亩,水产品产量105万吨,渔业产值123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9400元。
  尝到生态养殖甜头的还有洪湖滨湖办事处乘风村的渔民蔡光茂,他家有13亩鱼塘,池塘里的水都是从洪湖引进来的,池水清澈见底,适合螃蟹生长。
  “实行清水养殖,除了可以改善池塘养殖环境之外,在苗种的投放量上也降低了。”蔡光茂说,“以前在市场上才卖几元钱一只,现在到武汉的大超市可以卖到120元一只。”
  随着清水养殖模式,滨湖办事处还注册了“洪湖清水”牌商标,整合11万亩河蟹养殖面积,实行标准化养殖。“洪湖清水”牌河蟹也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产品,今年又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如今,通过生态养殖,“笔架鱼肚”、“青莲乌龟”、“渔悦”、“金鲤鱼”、“荆州鱼糕”等一大批优质绿色品牌产品相继走向市场。目前,荆州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达到138个、面积187万亩,获得无公害水产品标志品种280个,绿色食品标志品种6个。“洪湖渔家”生态鱼品牌已经成为湖北省3大水产品牌之一。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