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世界鸭王”之称的上市公司华英农业,在其所在地信阳市潢川县扮演着十分纠结的双重角色:一方面,它带动当地经济、提供就业岗位、富裕了一部分养殖户,是当地政府的“宠儿”;另一方面,它在养殖环节造成的污染又令许多百姓头疼不已
其实,潢川华英鸭带来的环境问题,周边群众反映很久了,媒体也不时接到举报线索,但直到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介入,潢川的“纠结”才为更多的人知晓。华英鸭养殖环节造成的污染,不仅引发周边村民的不满,甚至波及了县城居民。今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潢川暴发大面积腹泻感染疫情,很多居民认为腹泻的根源是华英对自来水水源地小潢河的污染。这种怀疑或许没有确凿依据,但也没有人出面释疑。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新华社的报道中,也只见当地村民的说法,以及华英方面的自说自话,最该出面的当地环保部门却态度暧昧,一直未见回应。
其实,类似“华英鸭”式的纠结,很多地方都可能遇到,哪个地方没有个把“支柱企业”啊。而且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明星企业的地位越重要,越易于发展成巨无霸。在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常常藏着一些“世界第一”“亚洲领先”的企业,乍一听令人意外,仔细一打听才知道,这类企业或者因为土地和人力成本过高,或者因为污染严重不易治理,其他地方都不搞了,所以让他们抢了第一。
但是,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小地方,越有强烈的发展欲望,对于作为“纳税大户”和“就业龙头”的企业,地方政府一般都求“贤”若渴,呵护有加。这样一来,有些地方就很难主动去调查企业的环境问题,甚至站在企业一边,出了问题也要尽量掩盖或“抹绿”。
不过,必须提醒的是,靠姑息污染企业发展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最近发生曲靖“铬渣污染事件”、海宁“晶科能源污染”事件,都表明“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越来越行不通,公众对牺牲环境的发展容忍度越来越低。这样的发展,固然能带来一部分GDP,但最终是得不偿失的,也是不可持续的。牺牲不可再生的环境带来的发展,受害的不仅是周边群众,还有整个地区的经济环境和后代子孙的利益。一旦酿成重大污染事故,地方相关责任人也难逃问责。总体来看,这是一种零和甚至负和游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
中央一再强调各地各部门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此,在“支柱企业”和“污染大户”之间纠结的地方政府,必须做出选择,果断站在维护百姓权益和公共利益一边。环境是典型的公共问题,是最应该由政府主导的领域。在其他经营性领域,地方政府应该尽量退出,更多交给市场,但在环境保护等方面,政府的作用却必须强化,让环境监管和环境执法真正硬起来,起到社会仲裁者的作用。
其实,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并不总是天然矛盾的。“世界鸭王”都能拿下来,养殖鸭子的污水,还能处理不了?如果综合利用得好,将污染物处理再利用,用来发展沼气、养鱼养虾,还能开发出一个更大的产业。目前的问题是,由于监管没发力、环境成本太低,企业缺乏治污投入和科研的动力。直接排放多省事。
要让企业产生治污的压力和动力,首先需要职能部门明确立场,让环境监管硬起来,让污染者付出足够的代价;同时,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调节企业的环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