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各地出台了鼓励养殖政策,主要措施是政府拿钱补贴规模养殖场建设,以提高养殖积极性,扩大市场供应,平抑肉价,但这一政策并没找准调控着力点。”黄瑞华说,结果是养猪户一拥而上,猪肉供应过剩,肉价暴跌,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养猪户普遍亏损,不少散户退出,大户纷纷减少存栏量,生猪供应减少,从今年初开始肉价再次上涨。
黄瑞华说,肉价涨了,有人吃不起肉,市场需求减少,如果这时再出台鼓励养殖政策,养猪户势必扩大存栏量,导致市场供应过剩,肉价又会进入一个下跌通道。如此反复,肉价永远走不出涨跌怪圈。这时应该出台鼓励消费政策,对城市困难群体进行补贴,让吃不起肉的低保户、困难户有钱买肉,直接拉动猪肉消费,让养猪户在市场销售扩大中获益,主动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存栏量,而不是为了拿按养猪规模发放的补贴,盲目扩大存栏量。
“同时,肉价调控政策要顺应生猪养殖规律。”黄瑞华说,疫情影响一直是决定肉价涨跌的重要因素,前2年各地猪疫情较严重,猪死亡率高,导致存栏量下降,猪肉供应减少,价格上扬。政府应在疫情防治、提高养猪技术、改善养殖环境上出台相关补贴政策。此外,生猪养殖周期一般要1年,相关政策的制定要考虑见效期至少会在一年以后的因素。
对猪肉价格“3年涨跌怪圈”现象,市农委、市发改委有关专家认为,这一现象在国外也存在,当地政府也会出台相关调控政策,但中国有自己的市场消费特点,南京会结合本地猪肉市场消费特点,更多关注城市困难群体的消费需求。据悉,我市已出台价格联动机制,当肉价等消费品价格涨到一定幅度时,对低保户、低保边缘户等进行补贴,从市场消费环节对肉价等进行调控。
随着中秋、国庆两节先后到来,市场猪肉消费需求激增,南京多家农贸市场猪肉价格出现小幅上涨。以秦淮区新桥市场为例,猪前腿肉价格日前已从16元/斤涨到16.5元/斤。记者调查发现,从2007年的肉价高涨,到前两年的大幅回落,再到今年以来的不断抬头猪肉价格再现“3年涨跌怪圈”。对此,长期研究市场肉价涨跌规律的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黄瑞华表示,肉价始终走不出“3年涨跌怪圈”现象,政策调控不能变成干预市场要与市场规律“合拍”,保持肉价平稳,不仅仅需要鼓励养殖,还要更多注重拉动市场消费。
养猪大户呼吁:
把补贴直接发放到饲养成本环节
浦口生态园养猪场目前在南京规模最大,年出栏生猪5万头。该养猪场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