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猪肉价格持续上涨,不少人惊呼:都要吃不起猪肉了!记者给您算了一笔账,一斤猪肉从屠宰厂到批发商到零售商再到每个消费者手里,每个环节加价空间都不大,每个人也都对高猪价叫苦不迭。难道利益都被养殖户占了?现在我们再继续向前追溯,看看养殖户们的情况,寻找破解猪肉价格迷局的答案。
猪舍中,北京市延庆县大柏老村的养殖户马云正在仔细查看着给猪喂食的情况。
她的养猪场共有1000多头猪。一头猪长到200斤左右就可以出栏,这里每个月的出栏量是100来头,直接卖给猪贩子,猪贩子再卖给屠宰场。目前出栏生猪价格是9块多钱一斤:
在9.2到9.4之间,按现在市场价,200斤的猪能卖1900左右,整个成本1200-1300,能挣800-900,刨去人工水电,也就700多块钱。
按照养猪户们的算法,成本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饲料,养猪的主要饲料之一玉米的价格比去年同期要高上2、3毛钱,这个价格不变,出栏的猪价很难降下来。
去年玉米9毛多,今年涨到1块2,不算运到家还一块2呢,价格肯定不能太低,现在我觉着这个市场吧,涨上去钱吧很难再降下来。
不少人都以为今年猪肉价格高,养猪户应该都赚了不少钱。然而马云却苦笑着说:这其中的味道真是谁养谁知道。
现在老说一头猪挣800,谁养谁知道,今年挣800,去年陪200,3年不赔不赚,就算养得好的。
马云所说的去年,是很多养殖户的噩梦。根据北京生猪预警网的信息,去年大范围爆发的口蹄疫疫情,是2006年以来最严重的生猪疫病,对生产造成了重创,存栏300多头的养殖户孙永刚,眼看着很多比他规模小的散户退出了:
全国性的疫病,不是咱们控制范围之内的,好多咱们做的防疫他变异了,正常出栏800-1000,实际上就出了450-500,(损失这么大啊)我们还算好的,好多全军覆没了,很多散户就不干了。
这样的大规模疫病,让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下降,价格自然就涨起来。今年虽然没有全国性的疫情,但春节前后的流行性腹泻还是让不少养殖户受了损失。河北涿州金红润养殖有限公司也因此蒙受损失。这家公司的养殖场目前存栏量在3000头,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养殖大户,生产的生猪90%以上供应北京市场。经理苏红说,小猪一旦腹泻,就很难成活:
今年春天的腹泻挺厉害的,34月份就剩下40%,小猪刚生下来没几天就开始拉肚子,他抵抗力太低。
这样的损失也成为养殖成本最主要的成本之一,都会加到养殖户的卖猪价格里。
而养殖户为了减少损失,防疫和保健的钱就必须得花,这笔钱也自然会成为上市猪肉价格的一部分:
(一头猪打几种疫苗)五种,(政府扶持的就三种)猪瘟、蓝耳、口蹄疫,气喘、伪狂犬是自己打,进口的(一头猪疫苗得花多少钱)60、70,还有保健药呢。
苏红的养殖场花在每只小猪身上的疫苗和保健钱差不多得100多,虽然国家对基础疫苗有补贴,可以免费使用,但他说有的时候,他还是自己花钱买:
像猪瘟给政府给的我们都不爱用,他采购的价位特别低,质量很难保证,有的干脆自己花钱买。
目前我国畜禽用的很多疫苗都采用政府招标制,也就是强制免疫,政府通过招标的形式采购疫苗,免费给养殖户使用,希望减少养殖行业的疫情,让那些本来不愿意花钱防疫的养殖户能好好做做防疫工作,这样的初衷自然是好的,可是苏红这样的养殖大户却不愿意用。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分析说:
政府替养殖户选择疫苗的过程中,组织专家评审哪家中标,抽检看谁家的疫苗符合质量标准,达到国标。真正用这个东西的人不参与这个过程。真正它的质量如何,效果如何,没有生产者,谁也说不好。甚至出现疫苗抽检的时候出现低于国标的情况。
冯永辉认为,如果能把疫苗的选择权还给养殖户,让疫苗生产企业充分竞争,质优价廉的产品将最终获得市场,政府可以把防疫的重点放在疫苗生产标准的制定和生产质量的后续监督上:
疫苗这个东西弄好了是疫苗,弄不好是病毒。所以不能随便让一个企业就能生产或销售这个疫苗。门槛应该是政府做的。政府需要做的时在企业准入的过程中是否达标。在生产的过程中,是否会出现生产者投诉质量问题。一旦有农户投诉,在使用过程中,把猪打死了,抗体量低于国标,这些问题,政府这个时候要出面,追究相关企业责任,关停或整顿。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分清楚哪些是市场机制能做得,哪些是自己做得。
一头小猪,吃了涨了价的饲料,身价自然要涨,还要打疫苗、做保健,能在大大小小的疫病中存活下来,才能长成可以出栏的肥猪。每头猪能获毛利几百块,听起来似乎不低,但这背后承担的高风险却让养殖户有苦难言。有什么办法可以规避风险,让养殖户不再提心吊胆,让猪肉价格不大起大落呢?
现在,猪肉价格居高不下,有些人开始打起养猪赚钱的主意了,养殖户马云就发现市场上购买母猪的人多了起来:
底下散户又开始养猪了,母猪又抢手了,去年是1千3、4百,几年是2千三四百,都养,明年猪肉又该便宜了。
据了解,我国生猪养殖以散养为主,规模化率不到40%。存栏量到底有多少难以统计、难以控制;而散养户获取市场信息不充分,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存在市场行为的趋同性,这常常导致市场逢少必多,逢多必少的不规则波动,导致猪肉供应长期处于两个极端:不是供大于求就是供不应求。北京农林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季海峰说:
猪价高的时候一哄而上,赶上去年猪价低,散户一看不挣钱了,他不养了。散户尽管比较灵活,容易导致市场的大起大落。
只有规模化养殖才能让存栏量相对稳定,市场价格相对稳定:
规模化的好处是便于控制。你猪种是标准化的猪种,你饲料的配置也是标准化,包括环境条件也是,这样生态效率比较高,对一些疾病的防治、免疫程序制定也有好处。大型猪场的抗风险能力要强。
怎么才能实现养猪的规模化呢?目前很多养殖户成立合作社,化零为整,是一个有益尝试,比如马云就联合周边村子的养殖户开办了北京红福宝养殖合作社,有80多户养殖户参加,也让养殖户得到了实惠,养殖户孙永刚给自己家的每年出栏的800头猪算了笔账:
饲料进价一吨便宜200,一头猪能多买个30、40块钱,里外里3、4万就出来。
养殖户还能通过合作社学习最新的养殖技术,延庆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只有7、8个人面向全县,根本忙不过来,负责人王建国干脆就召集合作社社长来学习,再推广给其他养殖户:
首先技术传播快,同时防疫管理迅速加强,抗风险能力加强,经济效益提升。
不过,像马云这样的合作社,合作方式还很粗放,对养殖户的约束力很低,马云自己得给合作社里垫钱:
交税各种费用,自己垫钱,人家还以为你占便宜,总问合作社给你多少钱啊。
单靠大大小小的合作社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养猪的规划化、集约化,所以也不能实现对市场价格的有效制约。涿州金红润养殖有限公司经理苏红说:
范围的调控根本不起作用。房山区有个养猪协会专门用来调控价格,但总体来说它是调控不了的。咱们的养殖量小,像东北、河南一带你根本就控制不住。
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认为合作社应该是养猪行业迈向规模化的过渡:
农业合作社就把散户抱在一起,成为一个规模稍大的集团,抗风险能力增强。但是不能算是规模化企业,只能是专业化养殖户。要想稳定下来,必须是生产单位公司化、企业化经营。只要是户的概念,就有很多不稳定因素。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够,资金不够,一旦价格低,抗不过去,投机性会很强。而企业随便不会投机。
不过,走向规模化道路对于目前很多养殖户来说还只是个梦想,挡在最前面的就是资金问题,马云的合作社今年扩大规模想要贷款,可看到银行给出的数字,马云只好另想办法:
20万盖两个猪棚就没了,把县城的房子卖了,100多万,盖了猪舍……
如果建一个一年出栏量10000头的猪场,需要资金3000万,这笔钱可不是谁都拿的出来的。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说:
政府也再鼓励兴建大型猪场,每年有25亿投资。还有一个重要渠道,是鼓励农业的龙头企业进入养猪环节。这两年比较明显。像中粮、正大、正邦这些大的上市公司,都在养猪,大的企业可以从股市里面融资。把社会资本投入到这个行业里来,兴建规模猪场。
用地的问题也是规模化养殖的瓶颈,养猪场对环境要求高、环保审批难,地方政府批地时要考虑的因素也很多:
单纯养猪,不交税,不能给地方财政创造收益,同时还要污染环境,老百姓还怨声载道,太臭。政府并非不愿意批地,但必须有配套措施。只养猪肯定不够。如果你既养猪,也搞屠宰,也有加工,这样能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同时能够解决地方就业的,这样是可以的。而且还能治污。
虽然困难重重,养猪业还正在往规模化的道路上前进。有人说,养鸡业就是养殖业规模化的范本,20000鸡的一个大厂,是很普通的规模,散养户基本退出市场,鸡蛋的价格振幅收窄,趋于稳定,养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最终的结果前十名的养殖企业提供全国50%的猪肉,这时候规模化就可能进行到底了,这个时候产业才会稳定下来。
记者采访的多位农业专家认为:从散户模式过渡到规模经营,是中国养猪业的必经之路。成熟的规模化经营,会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猪患病的危险。而机械化作业,也会带来用人成本的下降。在饲料方面,大客户购买也会让饲料供应商乐意给出更优惠的价格。
而目前国内养猪业,大量散户还没有完全撤出,而规模经营还远没有成系统。猪肉市场正处在过渡的阵痛期,阵痛期内,猪肉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也成为必然。
不过,目前养殖户和有关部门正在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这将成为破解猪肉价格迷局的希望。
就在延庆县旧县镇的大柏老村,养殖户马云就在规划着一个这样的梦想:而实现规模化,并且形成从养殖到猪肉销售的全产业链。
马云录音:和养殖户们一起批地、一起贷款,盖起干净、现代化、又具规模的猪舍,小猪有自己的温室,母猪有自己的空间,聘请最好的养殖能手管理猪舍,养殖户们入股等着拿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