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稻田中养鱼,水稻可以为鱼遮光蔽日,鱼可以为水稻除草、除虫、疏松土壤,并改善通气和光照条件,还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这种稻鱼共生模式,在一般情况下,综合效益是单纯种稻的2~3倍。比单纯种植水稻,可节约人工、肥料、农药等成本,水稻能增产10%~15%;比单纯养鱼,可节约饲料和水、土地等。稻田养鱼是一种高效的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方式。
一、开远市稻田养鱼发展史
开远市发展稻田养鱼历史悠久。70年代,粗放型稻田养鱼在市郊和坝区推广,鱼产量
纵观开远市稻田养鱼各种模式,项目推广经历了“稻鱼综示区”、“千斤稻、百斤鱼,稻鱼双增产”、“稻田培育大规格鱼种”、“稻田养殖鱼(蟹)综合技术示范”、“稻鱼工程示范村”和“稻鱼永久性工程”等。发展模式经历了“稻—鱼”、“稻—鱼—稻(再生稻)”、“稻—菜—鱼”、“稻—果—鱼”和“稻—禽—鱼”等生态型模式。开远市稻田养鱼项目也曾经获省、州、市农技推广和科技进步多项奖。
开远市稻田养鱼地域变迁:70—80年代初,稻田养鱼主要在城郊推广,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经济作物和蔬菜种植在城郊一带取代稻田养鱼。80年代中后期,稻田养殖推广转移到只种一季稻谷稻田就闲置整个冬季的乡(处)坝区,随着坝区农民经济意识觉醒,大棚辣椒在坝区大力推广,稻田潜力被充分挖掘,90年代,稻田养殖推广转移至山区半山区水源条件好的乡镇。至今,随着人们追求无污染食品,对食品肉品的要求从单纯追求数量经济向数量、质量、营养、安全生态型并重转移,稻田养鱼又同时出现在城郊、坝区、山区和半山区,百家争鸣,各有春秋。
二、稻田养殖技术措施
一是稻田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性能好,雨季洪水不浸田,旱季水少不干涸,无毒污水流入;二是清整稻田:加高加宽田埂。埂高、宽不得少于
稻田养鱼技术简单易学,其实质是将池塘养殖技术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后移植到稻田里。稻田养鱼规模可大可小,投放鱼种可多可少,视自己想要的鱼产量高低决定,稻鱼工程建设标准可简单可复杂,掌握关键技术通过稻田工程建设后,做好后期饲养管理工作就能在稻田中夺取稻谷增产鱼增收。
三、稻田养鱼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稻田养鱼后,鱼类能充分利用杂草、稻脚叶、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稻谷害虫等,将这些无用的或对稻谷有害的成分转化为鱼产量;鱼类的摄食及活动能蔬松土壤,增加透气性和容氧,鱼粪肥田,能节省种稻过程中化肥、农药、薅秧工等支出,促使每亩稻田增产稻谷5—10﹪。实施稻田养鱼,能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减少病虫害,降低空气中农药含量和稻谷中农药残存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稻田里养出的鱼生态环保、肉质好,稻田养鱼后产出的稻谷颗粒饱满,清香味美。
(二)经济效益:粗放型稻田养鱼,人放田养利用稻田中的杂草、稻脚叶、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稻谷害虫等,每亩稻田能产鲜鱼
在开远市中和营镇有“鱼不增重也赚钱”的经典故事。开远市中和营箐脚村的农民经过多年无公害稻田养鱼实施后茅塞顿开,农户将池塘中饲养到将要上市的成鱼投放在稻田里,投喂酒糟、米糠、包谷面等农家料精心饲养管理两三个月,鱼不用增重只要保持原有重量,然后捕获上市销售,就能使每公斤鲜鱼有7至8元的差价。这主要源于鱼产品品质的提升,通过稻田饲养,使池塘里体色暗黑、有泥惺味、肉质稀软的池塘鱼变成了体色黄亮、肉味鲜美、肉质有筋骨的谷茬鱼。
(三)社会效益:稻田养鱼改变了粗放型农业作业方式,稻田中既种稻又养鱼或低产鱼池塘既养鱼又种稻,能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利用,提高资源的综合产出率,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稻鱼养鱼,在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健康水产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稻田养鱼发展前景
稻田养鱼是利用稻田养鱼鱼养稻的一种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由于其周期短,增水、增收,增粮,增鱼和节地、节肥、节工、节支的“四节四增”效益,被农民形象地称为“四小工程”,即:小水窑、小肥料厂、小粮仓、小银行。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身。既抓了米袋子,又抓了农村的菜蓝子,同时解决了农民的钱夹子问题,可以带动农家乐等休闲渔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其前景十分广阔。
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经济高速运转,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日新月异,菜蓝子丰富多彩,但肉食品生态自然无污染,将是人们永恒不变的追求。在国土资源不断减少的今天,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将成为农技推广和水产养殖业不断探索和挖掘的课题,稻田养鱼表现了对土地资源的节约型和产品被市场追求的双重效果,不加任何修饰,不浪费更多的机械工程,只需开挖鱼沟鱼溜、处理好稻鱼生长矛盾,就能夺取稻鱼双丰收,稻田养鱼之花将永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