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影响全球经济大格局一个重要因素将是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势必引发全球性通货膨胀。受其影响,今后中国物价水平还会再创新高,其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所谓“拐点”出现。为此,有关部门必须顺势而为,从增加收入、降低成本与增强商品储备三个方面,降低中国的相对物价水平与绝对物价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物价满意度。
由于世界经济二次衰退风险增强以及国内紧缩需求政策效应显现,国内一些需求明显减弱,过剩加剧,抑制了价格涨幅,整体价格指数环比有可能回落。但是,对于这种回落,期望值不能太高。
实际上,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可能只是暂时的,整体呈现先抑后扬、近弱远强格局。而且,受工资上升、环保费用增加,原材料、燃料成本提高等更多新涨价因素推动,尤其是输入型成本推力的再次增强,中国物价指数具有长期扬升、高位运行特点。CPI、PPI都有可能再创新高,个别月份同比涨幅甚至可能达到两位数的水平,难以回复到温和通胀区间。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中国物价水平高位运行,并有可能再创新高,最主要的因素来自于美元等西方国家货币竞相贬值。国际清算银行(BIS)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两年,经通胀调整后,美元实际有效汇率下跌10%,欧元下跌6%。初步预计,一段时期内,美元、欧元等西方国家货币,还会继续贬值,其中美元指数将跌破70关口。
值得注意的是,今后美元等西方国家货币贬值,并不仅仅表现其名义汇率下降,更多地会在实际商品购买力下降中得到体现。主要国家的过量货币集中涌入市场,就使得实际商品购买能力不断下降。只要各国货币,尤其是美元还在贬值,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就会继续上涨。虽然其间会出现多次回落,甚至是深幅下跌,但从中长期来看,几乎所有大宗商品价格都会再攀新高。其中,石油价格会重返100美元/桶,铁矿石价格会达到200美元/吨,精铜价格会达到1万美元/吨。
中国大宗商品主要依赖进口,并且构成了中国制造的主要原材料成本。因此,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再次强劲飙升,势必会为中国物价水平的进一步上涨,提供新的强大成本推力。
今后中国物价上涨是大势所趋,有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欧美国家无节制举债、滥印钞票的结果,而这些又非我们自己所能掌控。
既然如此,中国调控物价的顶层思路就不能是硬性不让涨价,从而扭曲价格水平,而是要顺势而为,从增加收入与降低成本两个方面,降低相对物价水平与绝对物价水平,增强城乡居民的物价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