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算出这么一条“规律”:查看我市过去15年猪价的涨跌情况,出现暴涨暴跌的“抛物线”达到5次,峰值及低谷几乎是每三年就一轮回。猪价“三年一涨”成为了一个难以摆脱的“魔咒”。形成了“三年一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成了所有市民纷纷议论的问题。
“三年一涨”与“退养生猪”有关
2004年厦门岛内全面禁养生猪,2007年海沧区生猪退养工作验收,2010年底,集美区全部退养生猪……这样的年份竟与猪肉“三年一涨”的“魔咒”如此吻合!是偶然?有原因?
一位对禁养生猪持有不同意见的学者表示,2007年生猪价格创高点时,海沧区清退养猪场510家,退养生猪达到26万多头,一下子退养这么多头生猪,市场平均每年消费量是生猪100万头-150万头,一年内就削减四分之一自给量,影响到猪肉价格也不奇怪。这位学者认为,城市的猪肉自给率不能过低。
但在持“退养生猪”意见的人看来,生猪养殖对环境保护不利,即生猪的排泄物对城市环境以及水源有污染。
将猪“赶进”可控“猪圈”
一位网友发帖提出建议:现代养猪业应该融进科学、环保、循环、生态等要素,将猪“赶进”统一可控的“猪圈”,生猪饲养业也完全能成为友好型产业。现在需要研究并采取切实措施的是如何改善城市养猪对环境的影响。
我市在本月对大力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进行“摸底”时统计,目前我市摸清规划许可范围内可作为“菜篮子”备选基地的种植养殖场,其中生猪约47.5万头,自给率能达到四成。据介绍,有关部门目前正准备建议市政府用下达责任书的形式明确各区的基地建设任务并锁定菜篮子基地建设用地,力争今年完成15万头生猪的基地建设任务。
我市将建生猪调控基地
我市商务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正在结合本地实际,建设生猪调控基地,将在本月开始组织认定第一批菜篮子基地。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草拟了《厦门市级生猪调控基地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厦门市级本地蔬菜、水产品调控基地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厦门市外埠蔬菜及水产品调控基地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厦门市“菜篮子”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菜篮子基地的认定条件、权利义务、申报和评审程序、监督管理程序以及“菜篮子”建设专项资金的申请条件、申报和审批程序、补助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