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江苏高淳:河蟹养殖过程中几种病害防治措施介绍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04-25  
     近几年来河蟹养殖由于重视了池塘生态环境的营造及放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病害流行与蔓延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与前几年相比而言,没有大规模的流行病害发生,这也是南京市高淳县养殖比较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河蟹养殖已经走上了生态防病、生态养殖的健康之路。但是,我们在养殖管理上,病害防治这一环节应始终保持高度重视,千万不容忽视。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一个原则,树立一个理念,认识几种病害,抓好几项措施。即:

    1、坚持一个原则

    在河蟹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重在预防,一旦发病再来治疗是非常麻烦的事。

    2、树立一个理念

    河蟹的病害防治要贯彻于整个养殖过程及养殖管理环节,而不是某一环节、某一阶段。从苗种的选择、饵料的投喂、底质的改良、水质的管理、池塘环境的营造等等都贯穿了病害的控制与预防,河蟹健壮的体质、良好的水质、环境优良的栖息场所等一系列的因素都可以达到预防与控制病害的发生。

    3、认识几种病害

    目前在河蟹养殖中纤毛虫病、肠炎病、抖抖病、黑鳃病、烂肢腐壳病、肝脏坏死病、蜕壳不遂病是比较常见的几种病害,其危害大家比较清楚,但更要清楚它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措施。

    4、抓好几项措施

    在河蟹养殖期间,要重点抓好关键季节、关键生长阶段的病害防治工作。

    (1)、干塘后的清整消毒是预防病害的一项重要环节。 这项工作是在每年的河蟹、虾、鱼类全部捕捞上市后进行,一般在当年12月至翌年元月份这个阶段。池塘淤泥较深的塘口,首先要进行清理淤泥及修整环沟,因为淤泥较深的池塘在养殖过程中会造成水质的污染,而且大量沉积的有机物质会分解消耗池塘水体中的大量溶氧,同时又是寄生虫、病菌及有害菌潜伏生存的场所,当达到一定的成熟条件时,就地引起病害的发生;其次是抓好池塘的药物消毒,通过药物清塘杀死寄生虫、病菌、野杂鱼,切断病原体途径。药物清塘首选药物应是生石灰与漂白粉,最好是池塘加满水后全塘拨洒,用量:生石灰量掌握在100-150公斤/亩,漂白粉25-50公斤/亩,同时生石灰能起到改善池塘土壤理化性状与增加水体钙质的作用。不赞成用清塘灵等有机类药物,这些有机类药物只能起到清杀野杂鱼作用,不能起到杀菌作用,有些药物也可能带来后遗症,可能会残留在土壤中,由于冬季气温低,残留时间长,可能到放苗时土壤中还有残留量,导致蟹苗下塘后引起中毒现象发生,药物消失后一段时间(大致10-20天左右)再进行兑水换水,坂田浅水处冻晒,在放苗前进行一次解毒与培水。

    (2)、养殖过程中把握几次杀虫消毒时机。 第一、二、三次河蟹蜕壳后,应进行杀虫、消毒,间隔时间大体上是一个月左右一次,对池塘进行一次杀纤毛虫病、鳃病、烂肢腐壳病等病害,根据以往蜕壳时间,一般第三次蜕壳期在5月下旬6月上旬,6月底开始一般要进入梅雨季节,梅雨季节的防病工作对河蟹来说至关重要,应对池塘水体连续1-2次消毒,梅雨季节湿度大,温度适宜,光照不足,非常有利于有害病菌大量繁殖滋生,因此,这一阶段的杀菌消毒必须措施到位,确保养殖水体病菌量少,河蟹健康无病害做到高温季节来临之际河蟹安全渡夏。在5-6月份在饵料中拌服2-3个疗程的防病内服药,如预防肠炎病、抖抖病之类的有效药物,一般内服药疗程为5-7天,做到内服外消。进入高温季节,防病工作重点在维护好池塘良好的生态环境。

    (3)、不失时机地进行肥水培藻和应用微生态制剂。 河蟹第一、二次蜕壳不遂和进入高温季节河蟹发生病害死亡是影响河蟹成活率的主要原因。前期蜕壳不遂主要是低温,阴雨天较多,高温季节连续高温天气多,针对这样的恶劣天气,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前期应利用晴好天气及时肥藻培水,在河蟹大量蜕壳前期向水体泼洒含钙、维生素之类的抗应激产品,,进入高温季节前,病害防治措施要到位,高温时期要尽量避免环境突变。且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水体内有益菌类形成优势种群,抑制病菌的大量繁殖。天气突变时期,使用抗应激如维生素之类的产品,降低河蟹的应激反应,增强其免疫能力,促进河蟹健康生长。

    (4)、安全用药。在药物使用上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禁使用国家规定的禁用药物,同时要考上考虑水产品的休药期,在养殖后期尽量不使用药物,确保河蟹质量安全。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